加载中…
个人资料
南通市海门区邢延名师工作室
南通市海门区邢延名师
工作室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3,501
  • 关注人气:6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暌违七十载文化几世传——《西南联大国文课》观书有感

(2020-05-06 10:37:04)
分类: 文字世界

暌违七十 文化几世传

——《西南联大国文课》观书有感

海门市证大中学 曹荣彬

如今大学语文这个概念,就是从国文引申过来的,而西南联大这个名字,也被列上了国文史上这座不朽的丰碑。直至如今大家可能还觉得,朱自清、闻一多先生的细语还在这联大的国文课本里低转徘徊,那段联大的黄金岁月早却已经成为了一段传奇,成了一块读书人的金字招牌。直至《西南联大国文课》(下称《读本》)一书时隔七十年的面世,让以文育人和经典读本再一次产生了灵魂的共鸣。

经典文学作品的产生在任何时代都不是一种突发现象,而是作者与那个时代的受众和其生活状态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过程。利用文学经典开展的教育活动也不是简单的填鸭,而是传输者与接受者通过经典文本的这一个桥梁建立起联系,在对话的状态中完成文学教育的过程。《读本》出自北大、清华和南开三所高校教授之手,历经三次重新编纂,最终才得以成为大学启蒙教育的必修读本。书中《从军行》《九歌·国殇》《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样的古文节选富有深意,多是描述世道的变迁,阐述家国情怀,远溯可以至先秦,近观则直至南宋,为联大学生抒发爱国胸臆埋下文学的根;而所选取的近代一些的文学作品中,鲁迅的《示众》,郁达夫《薄奠》都开了白话文从教这一跨时代的先河,让原本国学教本中一味的复古成为了历史。

文学教育的关键点不是让读者尽可能的多读,而是激发从阅读中感悟、汲取的能力因此围绕着经典读本开展的文学教育,不仅仅在文学这一套层面上对受众产生影响,还会对其人格、对其价值观的塑造产生影响。《读本》正好印证了这样的功能,其立足的正是文学教育这一过程的桥梁位置从传统的文化精神出发,结合当世所亟需的爱国情怀,这些成为了联大文学教育这一虽短暂却熠熠生光的历史进程中生生不息的精神丰碑。而朱自清、闻一多等教员的言传身教,更是彰显了其铮铮的文人风骨,让国文教学成为一种理念、一种信仰。由此可观,作为文本的传输者,教师自己要立足文本,更要拓宽视野、培养精神,在文学教育中传播传统文化。

西南联大自风雨飘摇中建立,历经战乱炮火而不倒,这种时代背景和传统为这一经典的产生的温床,所以在这读本中选取课文的标准,既看重文学审美的意蕴,也看重了爱国护校的气概情节。在导师教人受悟的过程中,其轻功名利禄的个性、其豁达洒脱的人生态度,都是学生形成素质、养成品格的最好参考。联大的学生大都处事有翩翩然君子风,可以说是受了这种读本、这种教员、这种教育环境的熏陶,这也是教育二字的职责所在,因才得以人,因才得以启蒙,得以彻悟,才得以萌发出学生的独立人格和精神风骨。

在当今的教育模式下,如何通过我们的教育活动帮助学生实现建立起所谓文化自信的目标,《读本》给我们上了很好的一课。文化自信建立的过程投射到我们的文学教育活动中,一是要求经典的文学读本,读本之中要蕴含的文化信念,这种经典的意义在于,其存在和延续就如同国家记忆一样悠长且不间断,这样才能帮助在时间推进的进程之中涵养我们的民族灵魂,才能传颂和弘扬每一个时代的崇高精神和优秀传统,让每一个时代的文化理念成为一种有源可溯的标榜和经典;二是在教育教学的空间中需要更多具有使命感和责任感的优秀教师,他们善于利用传统经典的文学成果去灌溉涵养,迸发出远超于学术本身的精神人格和精神力量,让美育和德育二者相融于文本教学这一潜移默化的教育过程中,让教师成为一个真正的传播者、开拓者。

总的来说,《读本》之所以成为经典,是因为其敞开的文学态度,其丰富的精神内蕴和其应时代而生的爱国情怀,它是一种媒介、一种平台,更是一种氛围、一种环境,在这种环境里生发出了独特的文化传播。我们的文学教育更是要抓住这一点,切记以人为本、以受众学生为本的教学态度,让经典文本成为涵养精神品格、提升美学体验的必由之路。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