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红狐》
(2017-12-07 10:10:45)分类: 教研脚印 |
《怀念红狐》学案
海门市四甲中学 方明
[教学目标]
1.仔细品读,感受文中蕴藏的丰富情感。
2.认真学习,掌握散文悟神的基本方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前预习]
一、资料链接
1.红狐:一般所说的狐狸,又叫红狐、赤狐和草狐。由于它的嗅觉和听觉极好,加上行动敏捷,所以能捕食各种老鼠、野兔、小鸟、鱼、蛙、蜥蜴、昆虫和蠕虫等,也食一些野果。因为它主要吃鼠,偶尔才袭击家禽,所以是一种益多害少的动物。
2.作者简介:刘志成,男,西部散文学会会长,中国作家协会会员。1973年生于陕西神木秃尾河上游的一个小村。有散文集《魂牵梦系黄土地》、《塞北风情录》、《边地罹忧》、《大道通天》等。 “对本质的,原始形态生命意义的珍爱和张扬”。“内蒙古 文学界人士曾评论刘志成的散文是2003文学年”曾被文学界人士誉为是“刘志成散文年”。
二、识记字音
水漉漉(lù )
倏(shū
)地
揪心 (jiū )
三、整体感知——触动记忆
1.熟读文本, “我”和红狐之间发生了哪些事?结合下表提示,完成下表。
经历 |
时间 |
地点 |
具体事件(四字概括) |
|
锄地那天 |
沙丘 |
遭遇红狐 |
|
十多天前的一个月夜 |
院子 |
红狐偷鸡 |
|
锄地那天 |
沙丘 |
捉其幼崽 |
|
一个月夜 |
院子 |
红狐跪求 |
释放狐崽 |
四、品味细节——捕捉情感
1.“我”一家与红狐因何而产生矛盾,这种矛盾是如何发展的,最终又是怎么解决的?(注意矛盾的过程与人的情感变化)
鸡
父母养鸡为了供我上学
1.偷鸡 失鸡 —— 矛盾产生
2.挑衅 劫崽 —— 矛盾激化
3.舍命救子
①“红狐见我们用小锄往外扒土,长嚎着蹲在十多步外,双眼流下泪来,乞求地望着我们。”
②红狐一路尾随着我们,凄凉地干嚎着,……我不耐烦地赶了他几次都赶不走,直到快进村时,它才站定,干嚎着望着我们。
③只见那红狐站在那里昂着头长嗥,……红狐仿佛没听见沸沸的犬声,长嗥着立在门扇上,用爪子不停地抓着门。……哀鸣着伏下前腿。“已比那日见时瘦了许多,双目黯然无神,表情呆滞,眼角隐隐有泪痕。……红狐还没有走,只是嗓子已嘶哑,发出一种揪心的哀鸣声。(痛苦无助,跪求、忏悔、放下尊严、无畏无惧的母爱)
除了“母爱”还有别的吗?
幼狐可爱
④圆乎乎的蜷成一团像小绒球,亮亮的眼珠子像小星星一样,扑闪扑闪地望着我们。
⑤它们通体雪白,只有鼻头和尾巴发红。母亲用玉米面糊糊每天喂它们,间或也到邻居家讨些羊奶给它们改善一下伙食。红狐偷鸡是为了这四个小狐崽子吧?我越来越喜欢这四只狐崽,常逗着它们玩。
我们一家的心软(引导学生关注情绪变化)
舍命救子
幼狐可爱
—— 矛盾解决
心软
善良(内因)
2.从作者的表达中来看,这种矛盾是否真正的得以解决了?
再读文本,引导学生关注红狐逃跑的描写,对月色下的也为何用“茫茫”描写。
第一次 夜色的茫茫,为红狐偷鸡做掩护;也表现了“我”的心里,红狐偷鸡后的茫然、失落,不知所措,如何去上学。
第二次
表达了对人与自然现状的担忧,更是对人和自然和谐相处的理想状态的期盼。
五、探究文本——感悟情怀
1.作者以“怀念红狐”为题,到底要“怀念”什么?
“试着”表现了内心的矛盾与纠结,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努力尝试。
“城市”与乡村对比,城市人缺少和自然接触的机会,少了温情。
“漠然”表现了人的冷漠、无情。
“一种东西”是内心的善良、柔软。
直接矛盾“感动”与“漠然”;隐含矛盾“城市人”与“农村人”
表达了人性中的悲悯、同情与感动,人心中最柔软的部分。暗示人类遗失了美好的情感, 怀念红狐实际上是怀念人类身上本身所具有的美好的淳朴的情感:爱、悲悯、宽容、真诚、为人着想……
六、课堂小结(自主归纳)
1.关注写法的“变化”来悟神
2.留意文本的“矛盾”来悟神
3.凭借语言的“细读”来悟神
七、板书设计
表层:人——鸡——狐
深层:人——生存——社会
写作意图:呼呼人心的善良、柔软、悲悯
八.作业
利用本节课所学的散文阅读的方法,咀嚼品味《母狼的智慧》和《像山那样思考》两篇文章,做好相关批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