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心阅读,做一个会讲故事的人 ——观摩第十一届“全国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有感
(2017-08-08 12:01:18)
标签:
教育 |
分类: 教研脚印 |
走心阅读,做一个会讲故事的人
——观摩第十一届“全国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有感
海门市第一中学
在无锡市锡山高级中学有幸观摩了由“语文报社”主办的第十一届“全国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大赛期间有幸聆听了来自全国各地高中组名师的15堂课,内容涉及小说、文言文、作文、诗歌、散文等不同文体,各地名师给我们一线的教师做了很好地示范,也让我对课堂有了很多新的认识,真是受益匪浅。
一、再提文本解读
在我的印象中,公开课尤其是如此高规格的赛课,它是展示教师的一个平台,往往十八般武艺样样来现一番宝,唱一唱、演一演……先确定形式,再找相应的文本来套用。越花哨似乎越能体现水平,这样才不愧是一节够格的公开课。
听了这15节课真的让我的三观有了很大的改变,PPT很简单,课堂语言很简洁,甚至连课堂的形式也很简单,总之给我的感觉是很朴实,似乎回到那个给学生们传道受业解惑的年代。但静下心来好好想想,我觉得这样的课堂真妙。
河北张春晓老师讲授的《记念刘和珍君》让学生们体会“她不是苟活到现在的我的学生,是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张老师反复的让学生解读体会为什么要说中国的青年而不说青年,经过老师的引导同学们明白原来杀害同胞的是中国的政府,这样的悲愤之情同学们有了更深的体会。广西文莉莎老师讲授的《装在套子里的人》让学生紧扣文本解读为什么要用“装”字,体会文字背后的含义也让同学深有启发,这样的例子不是在某堂课,而是贯穿于这15节课的始终。
有些老师不禁发问,谁不知道文本解读是关键,但不禁扪心自问我们做够了吗,我们老师在文本的解读中真正起到了什么作用。学会解读文本,要使学生有感悟,教师首先要有感悟;要使学生能体验,教师首先要能体验;要使学生受感动,教师首先要受感动。只有当教师对文本深情投人、真情流露的时候,学生才能受到真正的熏陶和感染。需要我们老师去响应、去对话、去引领。以其昏昏怎能使人昭昭?没有高屋建瓴谈何指导引领?
之前总有些长者说一个语文教师要多读书,多阅读,总困惑,我读了书学生能提高语文水平吗?现在我看来,这至少是前提。
这里引用黄厚江老师的两句话谈教师引导学生解读文本阅读的重要性:第一,“什么叫阅读教学?”就是老师带着学生在文本里进进出出几个来回。第二,把学生带进文本是关键。
文本的阅读教学中我们不仅要有心,更要走心。
二、朗读——一个不可忽视的解读平台
这次听课中另一深刻的感受是朗读的频率之多,形式之多也让人叹服。朗读很多时候形式更多于内容。以往的课上虽然也有朗读,但很多时候不给予任何的评价,以一种漠视的态度。学生朗读后,或指名再请另一名学生读;或接下去完成其他的教学任务,稍好一些或者更普遍存在的是,比如,某学生读完一段内容后,读得比较好,老师大部分会说:“读得真好”究竟是什么词、哪一句读得好,哪一句读出了感情,则讳莫如深。对灵动的生本资源无情的放逐,连尊重学生的朗读成果而进行的评价都惜字如金,更谈不上朗读引领学生走进文本。
和以往的花架子十足不同,这次在课堂上朗读真带着学生走进了文本,甚至直入作者的内心。
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安徽的单老师执教的《秋去
朗读的运用不仅仅在我们常识认可的诗歌教学中,这次的朗读在每一类的教学中都运用到了极致,河南崔老师执教的《陈情表》在朗读中让学生去体会忠与孝,我们是不是能打破文言文的字词教学,每一个教学的终极目的应该都是让我们有所感有所悟,让我们得到成长,这样看似对分无用的东西也许会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
给学生足够的平台,在朗读中根据自己对文本的理解来表达心中的感受,教师更要敏锐抓住这些情态资源进行评价,我相信会使学生实现理解层面的飞越,让朗读和文本解读“和谐共舞”。
三、做一个会讲故事的人
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在瑞典学院发表文学演讲,主题是“讲故事的人”,演讲结束后,嘉宾被莫言的故事感动,外媒评价其讲演简简单单,却透彻心扉。曾经总觉得莫言是不是太谦虚,一个大作家难道只是讲故事这么简单,讲故事真和写作有如此大的关联吗?
吉林杨虹老师执教的《锤炼思想
杨老师从今天来上作文课大家是什么样的感受导入,孩子起初是简单的讲喜欢或者不喜欢,平淡无味。接着老师讲了今天自己来上课的感受,除了紧张还有纠结,晚上洗澡的时候不小心摔了一跤,甚至希望自己要么摔个骨折明天的课能够取消,故事中把那份紧张展露无疑,可是事与愿违,一切安好。杨老师的一个故事,把那份紧张、纠结表现的淋漓尽致。因为有同感,我们产生了共鸣,我被她的坦诚所感动。经过老师的示范孩子们再次写纠结感受。接下来的故事真的很吸引人。
这是时我就想,我们也总在纠结让孩子怎么写记叙文,孩子写得低幼没有素材,接着我们就不停地教写作技巧,让孩子们整理各种素材,接着去编故事,写出来的作文总是面目可憎,离我们很远,我们所做的一切固然是好,但似乎缺了些什么,我们的孩子没有把这些形成自己有所感的故事,能不能经过自己的体验形成故事。其间老师最关键是引领着孩子讲故事,就像杨老师一样,在引导孩子讲纠结的故事杨老师做了如下的示范:1、写作纠结,纠结的时候是什么样的?2、今天早晨早起很纠结,那做了怎样的强烈的思想斗争3、上课老师点到你回答问题同学们都笑你,他们在笑什么?你是怎样的纠结
听了杨老师的课我发现老师是一个需要智慧的职业,写记叙类的文章是不是能够先让孩子们先学会讲故事呢?不一定是自己身上的故事,至少是有体会的故事。一个会讲故事的人再去钻研几个适合自己的写作技巧,我想一篇属于自己的文章就成型了。这是我在作文课上的最大的体会。
总之,听了来自全国名师们的课,我感到他们的课堂离我们很近,很接地气。他们的课堂没有华丽,只有朴实;没有太多精美的课件,只有书本与粉笔,而我们每一个听课的老师却往往不知不觉地陶醉其中,随着教者在课堂上的引导,或仿佛置身的不是课堂,而是走进了文本,自己就是文本中的角色,自己也幻想成为讲故事的那个人。
通过听课,反思自己,这也是教师成长的一条捷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