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编者语:她便出现了比半年前更加严重的症状:呼之不应、双眼向上凝视、口吐白沫、四肢抽搐。虽然我见过很多儿童的热性惊厥,但是第一次面对自己孩子时,@最后一支多巴胺
当医生的孩子发生热性惊厥之后
我顿时吓的魂飞魄散,没有了“气”是一种什么病?当时首先映入我脑海的就是“窒息”,因为没有医学常识的父母并不能准确的描述孩子的症状,此外事实情况可能比父亲电话中所说的要更加严重!我和老婆来不及更换睡衣,第一时间冲下楼去,启动了汽车,50公里的车程仅用了20分钟。
等我赶到医院的时候,才发现女儿果真如父亲所说已经没有了大碍。经过了解才得知女儿是因为感冒发热,夜间体温上升到40℃后发生了热性惊厥。对于父母来说第一次看见孩子出现双眼向上凝视、四肢抽搐、呼之不应,当时以为孩子被痰堵住了气管,情急之下用上了我反复叮嘱的海姆立克急救法。因为我深怕孩子会被硬币、花生、果冻等异物堵塞气管,所以只要寻的机会就教父母如何急救。但是我却忘记告诉父母如果发生热性惊厥后该怎么办!父母浑浑噩噩也不知是如何带着孩子赶到了医院,等到医院的时候孩子已经清醒了。
等我看见孩子的时候,她正在输液,当地医生给孩子开的药物是:“头孢、喜炎平、地塞米松、对乙酰氨基酚栓”(其它已近记不清楚了)。当时因孩子一直哭闹,全家人焦虑异常,虽然对治疗方案心中有所异议,最终我并没有表明身份和提出要求。当晚我将孩子接回之后,孩子便无明显不适,因为地塞米松的作用孩子的体温很快得到控制。我本已将此事淡忘,谁知昨日下午孩子再次发生热性惊厥!
因为最近温差较大、雾霾较重,女儿已经反复咳嗽、间断发热二天,最高体温38.9℃,检查了血常规、cRP、支原体等检查。一切都提示孩子只不过是病毒性的呼吸道感染。因为最近工作较繁忙,我便没有过多的关注孩子的病情。昨日下午正在睡觉的女儿突然起床要喝水,等我还没有来得及拿起水杯的时候,她便出现了比半年前更加严重的症状:呼之不应、双眼向上凝视、口吐白沫、四肢抽搐。虽然我见过很多儿童的热性惊厥,但是第一次面对自己孩子的时候,我几乎丧失了一名医生该有的镇定。
母亲在一边痛哭着喊着孩子的名字,我几乎下意思的命令母亲该如何处理。现在回想起来,当时其实我自己也被吓蒙了,完全是下意识的处理了自己孩子的热性惊厥。大约三分钟后孩子慢慢的恢复了意识,我和母亲将孩子带至医院儿科诊室!因为事出紧急,下楼时不慎扭伤了做过半月板切除的右下肢,即使现在右下肢仍有不适感。
试想一名见惯了生死的急诊科医生尚且如此,更何况是没有医学背景的普通人呢?到底什么是热性惊厥呢?1热性惊厥的定义(1)、1980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将其定义为:年龄在3个月至5周岁之间儿童发生的惊厥,伴有发热,但无颅内感染和其它引起抽搐的原因,并排除既往无热性惊厥史。(2)、1993年国际抗癫痫联盟将其定义为:大于1个月年龄的患儿出现惊厥伴有发热,且排除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既往有新生儿惊厥和其它诱因所致的惊厥,也不符合其它急性症状性惊厥。2对于普通人来说如何理解以上两种关于热性惊厥的定义?有研究发现热性惊厥有明显的年龄依赖性,90%在6个月至3岁之间,4%小于6个月龄,6%大于3岁,中间年龄是17个月至23个月。如果小儿在发热后发生(5周岁以下)惊厥抽搐,一般来说都是热性惊厥。如果是在没有发热的情况下出现的惊厥抽搐则要高度怀疑中枢神经系统等其它疾病可能。同时如果是大龄儿童,比如十岁以上的儿童发生了惊厥抽搐,无论是否伴有发热都应考虑热性惊厥意外的疾病。应该要完善头颅CT、脑电图等检查。3什么情况下小儿容易发生热性惊厥?其实热性惊厥的发病机制至今尚未完全明确,通常认为由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有关,最主要的就是和遗传、脑发育未成熟、发热有关。大多数孩子的热性惊厥都是发生在呼吸道感染之后,并非体温越高发生热性惊厥的概率越大,而是体温升高的速度越快,发生热性惊厥的概率越大!
所以,如果孩子有发生,一定要多测体温,及时处理。有些人认为病毒性呼吸道感染有自愈性,可以暂不用药。但是如果孩子出现体温持续不退、精神较差、进食较少、失水较多等不适,扔需要第一时间就医或者用药。4如果小儿在家中发生了热性惊厥该怎么办?
首先家长不要惊慌失措,因为80%以上的热性惊厥患儿会在3-5分钟内自行缓解,不会产生脑损伤。也无需特殊处理。更加不用掐人中、虎口、无需担心会咬伤舌头。同时要注意避免一切不必要的刺激。保持呼吸道通畅,左侧卧位。如果口吐白沫或食物较多,可尝试清理异物。让孩子平躺,不要抱在怀中,脱光小儿衣服,及时散热,如果孩子清醒过来要第一时间服用退热药物。
但是这7%的孩子所患癫痫是否和热性惊厥有必然的关联,仍缺乏有力的证据!↑现在孩子除了低热和间断咳嗽之外并没有其它不适,但是我仍然不能说服家人,岳母依旧在替我向“大仙”寻医问药,父亲依旧在坚持带孩子去儿童医院输液。我不知道自己能否顶住这些来自家人的压力?让更多人了解更多一点!
作者:@最后一支多巴胺
微博签约自媒体、今日头条签约作者,本文未经同意禁止擅自转载!
前一篇:三个“酒鬼”
后一篇:三个心肌梗死者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