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运回顾:为百年前的“80后”平反【附港台粤语音频】
(2011-01-29 18:28:57)
标签:
改革晚清文化雪珥国运1909 |
分类: 国运1909:清帝国的改革突围 |
国运1909
【香港】崔伟恒
John
Schrecher在《帝国主义和中国民族主义︰德国在山东》一书就观察到“主权”最早在中国于一八六零年出现,而往往是在最弱的时候中国提得最多(为一九零九年即八国联军后九年,跟共和革命只有两年)。
《国运1909》作者澳洲华裔的雪珥就选了这个年头做这本书是引子。1908年慈禧太后﹑光绪皇帝驾崩,在常识中﹑在大家的历史知识的认知中,大清的国运已经去到荼蘼。究竟1909年会否和1949年﹑1979年在历史长流中,起了一样大的作用?
读历史的人知道历史没有返转头,只能够学习历史﹑让人汲取经验,避开未来的可能遇到的挫折。有些学者负面的指学习历史,是路径依赖,会令国家陷入历史的循环,因为大家学习同一版本的历史,大家对时局的基本逻辑﹑分析会如出一辙。
雪珥做的可能就是突破这个中国人的思想瓶颈,时兴平反,《国运1909》为极晚清的一干十九世纪“80后”来一个平反。没有操守的西方传媒的渲染﹑被称为恐怖份子的革命党人的活动,妖魔化了晚清对中国现代化的贡献。自《走向共和》采纳剑桥中国史的史观,褒李鸿章﹑贬国父孙中山,似乎晚清史会是史学界的新潮了。雪珥尝试平反慈禧太后﹑隆裕太后﹑“80后”摄政王载沣。载沣在极右洋务派﹑极左类义和团派、甚至在革命党人中极力得到大清国的全民共识及主流话语体系的主旋律,摒弃”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因为多次的军事挫折,证实此模式不行。政治改革﹑宪政是唯一的出路。
不少宪政学者都写过大清搞宪政的认真的,作者雪珥就道:“1909年开始的的宣统新朝,在统治者并非做作的努力下,开始了扩大政治基础﹑权力分享的艰难历程。后世无可否认,哪个年代所能达到的政治开明与宽容,都是后世人望尘难及”。
我会这样评说,只怪可惜一切来得太少﹑来得太迟。
* 原文刊载《星岛日报/每日杂志》2010年10月20日,作者博客链接:http://tsuiwhdanny-alibaba.blogspot.com/2010/10/1909.html
* 香港电台《好书在手》节目音频(粤语):http://programme.rthk.org.hk/channel/radio/programme.php?name=radio1/ChinaOnTheDot&d=2010-10-21&p=4898&e=119369&m=episode
【崔伟恒】香港专栏作家、时事评论员及香港教育学院政治系讲师。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