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学习?学生的学习有什么特点?
(2010-01-12 21:06:48)
标签:
教育认知结构有意义学习建构主义桑代克 |
分类: 教育教学 |
广义的学习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狭义的学习指人类的学习。人类的学习是指个体在社会生活实践中,以语言为中介,自觉地、积极主动地掌握社会的和个体的经验的过程。
学生学习的特点:①学生的学习以间接经验的掌握为主线。②学生的学习具有较强的计划性、目的性和组织性。③学生是学习具有一定程度的被动性。
⒉加涅按照学习结果的不同把学习分成了哪些类型?
①言语信息的学习②智慧技能的学习③认知策略的学习④态度的学习⑤运动技能的学习
⒊简述桑代克学习理论的主要内容极其对教育的指导意义。
桑代克提出学习不是建立观念之间的联结,而是建立刺激—反应联结,即在一定的刺激情境与某种正确反应之间形成联结,其中不需要观念或思维的参与。这种刺激—反应联结主要是通过尝试错误、不断修正行为而形成的,是随着错误反应的逐渐减少和正确反应的逐渐增加而形成的。学习就是通过渐进的尝试错误形成刺激—反应联结的过程,因此,桑代克的联结说又称为试误说。桑代克根据其经验提出了三条主要的学习定律:准备律、练习律和效果律。
桑代克的学习联结说以实验研究为基础,提出了西方最早、最系统的学习理论。他用刺激—反应之间的联结取代了传统联想主义的观念之间的联结,提出学习无须意识参与的观点,受到后来的行为主义者的关注。但他又强调先天本性以及满意、烦恼、定势等因素的影响,这与后来的华生等的行为主义又是不相容的,在这种意义上桑代克又不完全是行为主义者。
⒋什么是操作性条件反射?它与经典性条件反射有什么不同?操作性条件反射是如何建立起来的?
斯金纳认为,人和动物的行为有两类: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应答性行为是由特定刺激所引起的,是不随意的反射性反应。而操作性行为则不与任何特地刺激相联系,是有机体自发作出的随意反应。在日常生活中,人的大部分行为都是操作性行为。经典条件作用论可以解释应答行为的产生,而操作性条件作用论可以解释操作行为的产生。
在斯金纳看来,经典条件作用仅能解释小部分行为,大部分行为的形成都是通过操作性条件作用建立的。操作性条件作用的基本规律是强化。
斯金纳发现,有机体作出的反应与其随后出现的刺激条件之间的关系对行为起着控制作用,它能影响以后反应发生的概率。他认为,学习实质上是一种反应概率上的变化,而强化是增强反应概率的手段。如果一个操作出现以后,有强化刺激尾随,则该操作的概率就减弱,甚至消失。这就是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基本过程。
⒌假设某学生经常不能按时完成作业,请根据所学理论说明应该如何培养他按时完成作业的行为。
⒍简述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的主要内容极其对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启示。
布鲁纳主张学习的目的在于以发现学习的方式,使学科的基本结构转变为学生头脑中的认知结构。因此,他的理论常被称为“认知—结构论”或“认知发现说”。其要点如下:
⑴学习观①学习的实质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②学习包括知识的获得、转化和评价三个过程。⑵教学观①教学的目的在于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②掌握学科基本结构的教学原则。Ⅰ动机原则。Ⅱ结构原则。Ⅲ程序原则。Ⅳ强化原则。
对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启示:①教师首先应明确所要建构的学生的认知结构包含哪些组成要素,并最好画出各组成要素的关系图解。在此基础上,教师应采取有效措施来帮助学生获得、转化和评价知识,使学科的知识结构转化为学生的认知结构,使书本的死知识变为学生自己的活的知识。②教师必须全面深入地分析教材,明确学科本身所包含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引导学生加深对教材结构的理解。③应根据中小学生的经验水平、年龄特征和材料性质,选取灵活的教学程序和结构方式来组织实际的教学活动过程。④要注意提供有助于学生矫正和提高的反馈信息,并教育学生进行自我反馈,以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和能动性。
⒎简述奥苏贝尔的认知同化论的主要观点极其对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启示。
奥苏贝尔强调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强调对学校情境中的学生学习进行研究。他的认知同化论的主要观点如下:⑴有意义学习①含义:有意义学习的实质是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实质性的、非人为的联系,这既是有意义学习的定义,也是划分机械学习与有意义学习的标准。②有意义学习的条件:①学习材料的逻辑意义。②有意义学习的心向。③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具有适当的知识,以便与新知识进行联系。
⑵意义的同化。奥苏贝尔认为,学生能否习得新知识,主要取决于他们认知结构中已有的有关观念,有意义学习是通过新信息与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的有关观念相互作用才得以发生的,这种相互作用的结果导致了新旧知识的意义的同化。他提出了三种同化模式:①下位学习②上位学习③组合学习
⑶组织学习的原则与策略①逐渐分化原则②整合协调原则③先行组织者策略
⑷接受学习。所谓接受学习,就是学习的主要内容是以定型的形式呈现给学习者,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不需要任何发现,只需将语言文字所表述的知识内化到自己的认知结构中,以便将来适时再现或应用。
⒏试析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内容极其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启示。
⑴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知识观和学生观①知识观:建构主义者一般强调,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它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它并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相反,它会随着人类的进步而不断被“革命”掉,并随之出现新的假设,而且,知识并不能精确的概括世界的法则,在具体问题中,我们并不是拿来就用,一用就灵,而是需要针对具体情境进行在创造。②学生观:首先,建构主义强调学生经验世界的丰富性,强调儿童的巨大潜能。其次,建构主义者强调学生经验世界的差异性。因此,教学要把儿童现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儿童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⑵建构主义的学习观: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的传递,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相反,他要主动地建构信息的意义,这种建构不可能由其他人代替。⑶学习中的社会性相互作用:学习者可以通过相互沟通和交流,合作完成一定的任务,共同解决问题,从而形成更丰富、更灵活的理解。这种社会性相互作用可以为知识建构创设一个广泛的学习社群,从而为知识建构提供丰富的资源和积极的支持。⑷情境性学习:建构主义者强调把所学的知识与一定的真实性任务情境挂起钩来,提倡在教学中使用真实性任务,让形式通过一定的合作来解决情境性问题,以此建构起能灵活迁移应用的知识经验。
这些观点对改革传统教学具有重大意义。基于这些观点,建构主义者提出了一系列教学改革的设想。建构性学习和教学旨在是学习者形成真正的、深刻的、灵活的理解,为此,教师需要就学习内容设计出有思考价值的、有意义的问题,引导学生通过持续的概括、分析、推论、假设检验等思维活动,来建构起与此相关的知识。
⒐举例说明奥苏贝尔提出的同化的三种模式。
奥苏贝尔提出了三种同化模式:①下位学习,是指将概括程度或包容范围较低的新概念或命题,归属到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概括程度或包容范围较高的适当概念或命题之下,从而获得新概念或新命题的意义。例如,知道了“长方形的四个顶角都是直角”,而正方形是长方形的一种特例,那就很容易理解“正方形的四个顶角都是直角”。②上位学习,是指新概念、新命题具有较广的包容面或较高的概括水平,这时,新知识通过把一系列已有观念包含于其下而获得意义,新学习的内容便与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观念产生了一种上位关系。例如,儿童在熟悉了“胡萝卜”、“豌豆”和“菠菜”这类下位概念之后,在学习“蔬菜”这一上位概念。③组合学习,当学生的新概念或新命题与认知结构中已有的观念既不产生下位关系、又不产生上位关系时,它们之间可能存在组合关系,这种只能凭借组合关系来理解意义的学习就是组合学习。比如质量与能量、需求与价格,再比如凭借关于水流的知识来了解电流等。
⒑什么是先行组织者?举例说明什么时间需要提供先行组织者以及如何提供?
先行组织者,是指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要比学习任务本身有较高的抽象、概括和综合水平,并且能清晰地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关联起来。
“组织者”一般呈现在要学习的材料之前,也可以在学习材料之后呈现。它即可以是在抽象、概括性上高于学习材料的材料,也可以是具体概念,在抽象、概括水平上低于学习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