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可能性》教学评析(人教版)

(2011-08-22 09:17:59)
标签:

教学评析

教育

【对教材的理解】

可能性》是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的内容。属于“统计与概率”领域,主要让学生初步体验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能够列出简单试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对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作出描述,并和同伴交换想法。“可能性”问题也是生活中的常见现象。本节课是教学简单事情发生的可能性。教材主要通过游戏、活动和判断让学生真切感受到: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事件的发生是不确定的,从而形成对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初步认识。

这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是一种全新的概念,学生现有的抽象思维水平难以保证他们顺利地、实质性地理解一个较为抽象的概念。因此,本课着力于让学生从感性的程度理解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让学生在具体的、生动的情境中去感受和领悟,逐步加深对可能性的理解。

【教学流程分析】

数学学习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数学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的阐述中使用了“经历(感受)、体验(体会)、探索”等刻画数学活动的动词。强调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让学生体验数学。这在“可能性”一课中得到了充分体现。课堂上以学生亲身经历和体验过程为主线,设计了一系列的活动,让他们在有趣的学习活动中,获得对知识的体验、感悟。

1、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活动中学习数学。就可能性一课知识本身而言,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数学现象,为了让学生对这一现象产生初步的感知和体验,张老师在教学中考虑到学生爱玩、好玩、好奇心强的特点,设计了“故事引入”环节,教师把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作为学习可能性的基础和起点,充分利用这些常识性、经验性的知识,密切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接下来的学习活动中去。

2、在活动中思考。赞科夫提倡:“教会学生思考,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生中最有价值的本钱。”在这节课中,张老师设计了三次不同形式的“摸球活动”和三次“摆圆片活动”,通过活动,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在活动中思考,产生疑问。教师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让学生经历了“观察猜测——实验验证——表达交流——得出结论”的过程,既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到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又让学生受到科学研究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的启迪,并从中感受到探索的乐趣,获得了成功的体验。

3、多维度的练习设计。在活动中体验了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后,考虑到学生的思维水平,如果直接让学生用“一定、不可能和可能”来说生活中的例子,会有一定的难度,张老师利用“最近发展区”的原则,设置一些“跳一跳、摘果子”的问题情境,精心设计了三个层次的练习题。既有用于巩固的平行练习,又有用于深化提高的梯度练习。这些题目的形式灵活多样,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既及时巩固了知识,深化了学生的认识,又使学生充分体会到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培养了学生爱数学、学数学、用数学的情感,发展了学生的应用意识。

4、根据实际,有效整合教材。教材只是为我们教学提供的一个参考,我们只能是“用”教材去教,而不是仅仅去“教”教材,所以我们在教学时,要根据学生实际、学校实际等,合理地有效地组合教材。张老师结合学生实际,将教材中的导入情境替换为故事,将课后的涂一涂改为摆一摆,这样做不仅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兴趣,同时也提高了学生活动的效率,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建议】

第一次摸球活动体验“一定”时,如果能引导学生说出无论摸到哪一个都是蓝色,所以任意摸一个一定是篮球,学生会对“一定”理解的更透彻;同时,如果能再追问:“如果袋子里全是红球,任意摸一个你能确定结果吗?”进行同步巩固的话,效果会更好。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