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恭亲王奕訢生活过三个地方:朗润园、恭王府和戒台寺

(2012-12-14 10:32:57)
标签:

杂谈

分类: 王府春秋

   一、朗润园
  朗润园原名春和园,位于北京西直门外西北隅海淀地区,北依圆明园、绮春园,南临淑春园、畅春园,西望万寿山清漪园,东靠熙春园、近春园。这里本是清皇家园林区,湖光山色,景色秀丽。嘉庆年间,春和园为乾隆帝第十七子庆王永璘赐园,因而春和园又俗称庆王园。
  道光三十年正月十四日(1850年2月25日),清宣宗道光皇帝旻宁崩于圆明园慎德堂。正月二十六日(1850年3月9日),未满十九岁的皇四子奕詝登上了帝位,即咸丰帝。根据大行皇帝遗诏,咸丰帝封六弟奕訢为恭亲王。奕訢封王之后,并没有立即分府,咸丰帝将海淀春和园赐与奕訢居住,作为奕訢正式分府前的过渡性居所。
  奕訢《朗润园记》里这样记述:“圆明园池东而南,旧有园寓一区,俯枕长河,周围不过里许,是为春和园。咸丰辛亥,余承恩命赐居于此,特发帑金、鸠工、庀才,缮完补阙,是茸是营,肯堂肯构,薙榛莽剔瓦砾,无丹雘之饰,无雕甍之靡,不尚其华尚其朴,不称其富称其幽,而轩墀亭榭,凸山凹池,悉仍其旧。越明年壬子而园成,非创也,盖因也。是岁仲秋,复蒙皇帝临幸,御书易园额曰朗润。”
  咸丰元年(1851年)为辛亥年, 咸丰二年(1852年)为壬子年。可见,咸丰元年,奕訢被赐居春和园。咸丰二年仲秋时,咸丰皇帝驾临春和园,御书题匾额为朗润园,由此春和园改名为朗润园了。
  咸丰帝为皇子时,在各自师傅的谋划之下,与六弟奕訢角逐皇位继承人,最终道光皇帝旻宁选择了皇四子奕詝。六弟奕訢的失落可想而知,加之咸丰帝自知智识不如六弟,难免有猜忌提防之心。诺大的京师,内务府找一处适合王爷居住的地方并不难,为什么要把奕訢远远地打发到城外居住呢?咸丰帝对奕訢的猜忌提防可见一斑。咸丰帝为朗润园题匾的同时,又赐诗一首:“名园朗润近圆明,赐额心同弟与兄。孝弟立身先务本,慰予厚望勖公平。”告诫之心,跃然纸上。
  不过,奕訢在这里呆的时间很短,很快,他就分府了。
  二、恭王府
  恭王府地处地安门外、后海、前海以及月牙河环绕着的一个风景优美的地段。始建于乾隆四十一年(公元1777年),最初为乾隆宠臣和珅的宅第。
  嘉庆四年(1799年),乾隆帝崩,和珅获罪被处死,嘉庆帝将这座豪宅的西半部,赐给了十七弟庆王永璘。而东半部,依然由乾隆皇帝的十公主及其额驸丰绅殷德居住。一直到道光三年(1823年)九月,十公主去世,整座府邸才全部归到庆王名下,而那时,永璘已经死去三年多了。咸丰初年,降袭为辅国将军级的奕劻,不具备居住王府的资格了,这所王府被内务府收回。
  咸丰二年四月,奕訢正式分府,这所最初由和珅营建,嗣后为庆王改建的大第就归到了恭亲王奕訢的名下,从此,这里也改称恭王府了。这时的恭王府只是一座王府,王府后的花园还没有建成。花园建成于同治年间,并仍然取名为朗润园。恭亲王奕訢一生中的大多数时间是在这里度过的。
  对照清代王府的建筑规制,其实,恭王府也不完全符合亲王的身份。奕訢分府时,内务府只是将位于王府中路的一宫门、二宫门、正殿和神殿的屋顶按亲王的身份换成了绿色琉璃瓦,至于正门、正殿、神殿、后楼的间数就没有再做改动了。想想恭亲王主持清庭内政、外交、军事以及皇室事务大权多年,绝对有机会也有能力重修府邸,使之完全或尽可能符合亲王身份,可是他为什么没有那样做呢?
  两次鸦片战争, 巨额对外赔款、军费开支以及天灾,使清庭国力耗尽,国库空虚。同治帝亲政后为了讨好圣母皇太后,一意孤行重新修建圆明园,奕訢为了谏阻修园,差点丢官。不让皇帝大兴土木,而自己会大修府邸,岂不是授人以柄吗?于情于理,奕訢都没有那么傻啊。至于后来,中法战争之后,奕訢罢官,聪睿过人的奕訢躲到了西山戒台寺,更不会再修府邸了。
  三、戒台寺
  戒台寺位于北京市门头沟区的马鞍山上,距城区35公里,始建于隋朝开皇年间(581-600年),至今已有1400多年历史,原名“慧聚寺”。辽代高僧法均在此建戒坛,四方僧众多来受戒,故又名戒坛寺,寺内因拥有全国最大的佛寺戒坛而久负盛名。
  光绪十年(1884年),法国侵略越南。奕訢及其主持下的军机处不想轻易开启战端,引起朝臣交章弹劾。适值清军在前线溃败,慈禧太后同醇亲王奕譞合作,以“委靡因循”的罪名,将以奕訢为首的军机大臣全部罢黜,停奕訢亲王双俸,命他“家居养疾”。
  内心愤懑不平的奕訢不禁吟出:“金紫满身皆外物,文章千古亦虚名。……猛拍栏杆追往事,一场春梦不分明。”他厌倦了朝野的权力分争,选择了远离政治漩涡,来到了戒台寺隐居,这一住便是十年之久。光绪二十年(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在严峻的局势下,奕訢被重新起用。不过,此时的他已是暮气沉沉,在政治上难有什么作为了。
  奕訢来到戒台寺后,随即对戒台寺进行了大规模修缮,奕訢居住在精致清幽的北宫院。北宫院坐北朝南,分内外两重院落。因院内广种牡丹花,所以人们俗称“牡丹院”,院内至今还保留着奕“慧聚堂”的匾额真迹。在其隐居期间,奕訢斥巨资修建罗汉堂、千佛阁等庙堂,并立下恭亲王重修万寿禅寺戒坛碑。
  奕訢留住戒台寺期间,最喜欢那棵形态奇特的“卧龙松”,他常以卧龙松自比,并亲笔题写了“卧龙松”三个大字,镌刻成碑,立在了卧龙松的下面。  

  戒台寺保存了不少恭亲王奕訢所使用过的家具,成为珍贵的历史文物了。
  奕訢的最后几年,是在朗润园度过的。光绪二十四年(1898)奕訢病殁,享年67岁。他因生前为清王朝作出了巨大贡献而受到颂扬,身后追谥号“忠”,配享太庙,入祀贤良祠。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