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中世纪的西方人认为,宇宙是由一个富有诗意的、按等级划分的世界组成的。它的中心是地球,各行星(包括月亮和太阳)环绕地球,它们都被裹在纯净的水晶壳中,其纯净度随着离地球距离的增加而增加;月球的下面是变化无常的国度——月下世界,而上面则笼罩着和谐与宁静。水晶壳在旋转时产生音乐,即所谓的天籁。因此,歌德的《浮士德》以“太阳在天体弟兄的歌咏比赛中,以旧有的方式鸣唱……”为开头。
地球由四种元素组成,它们呈现出四种主要特性——冷、热、干、湿的重新组合:如火(热而干)、气(热而湿)、水(湿而冷)和土(冷而干)。人也是由这些元素所组成,它们与四种体液相对应:黄胆汁、黑胆汁、血和黏液。如果这四种体液均衡地混合,人的性格就很平和;如果一种体液明显多于其他体液,人就会表现出某种鲜明的个性:或暴躁(黄胆汁过多)、或抑郁(黑胆汁过多)、或活泼(多血)、或冷漠(黏液过多)。这些性格类型是与相应的元素对应的:易怒者是火魔,抑郁者是土疙瘩,活泼者是轻浮的气体,冷漠者是水精。莎士比亚时代的戏剧也是根据这种类型学来写的。哈姆雷特是典型的抑郁质,而李尔王是不折不扣的暴躁质。
在众天体之上,且包裹着它们的是上帝那永恒而宁静的住所。而月下世界却充斥着繁忙。这个世界也是按等级排列的:最下面一层是矿物世界;然后才是生命,分为植物世界和动物世界;再往上就是理性的世界,那里住着以灵的形式存在的天使;恰好在中间,就如地球的位置一样,站着人,而且在上下两层都有份儿。他的灵魂分成三级:植物的、动物的和理性的。他既是动物,又是天使;既是物质,又是精神。他通过死亡得到精炼(干净地分离),也就是说,尘世的部分将归于土,而他理性的灵魂则上升到水晶般的天空,那里是灵魂生活的地方。因为他的灵魂此时已结晶,那么他就像是一面镜子:自己是不可见的,但是却能使别的东西变成可见的;自己是保持不变的,目的是为了能够反映变化的现象。
因此,人作为世界的中心,在自己的身体内也有一个小宇宙,而在他那世俗的肉体之上照耀着理性的太阳。
这个世界是大约在六千年之前由上帝所创造,并且在他面前慢慢地老化。如果有一天上帝不想再维持这个世界了,那么他就会立刻摧毁它。它不是通过严密的因果关系来维持的,而是通过上帝之手。因为,借助于因果关系不能实现的事情,而上帝却可以随时通过创造奇迹来完成。上帝并不是在创造了这个世界之后马上就消失了,而是住在一个平行世界中——可以说是在宇宙的阁楼上,并看管着一切。他是存在于万物之上的,但是他会定时光临那为他而设的场合,如圣餐仪式、庆典或其他的圣礼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