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从学校抓起,营造有利于教师保持心理健康的环境
教师的工作压力首先来自工作与学校的压力,要缓解教师心理压力,首先必须从与教师密切相关的工作环境和学校管理入手。当前教师心理健康的教育往往停留在从书本到书本上,具体的操作性不强,对教师形成健康人格的指导意义不大,很难去维护教师的心理健康。教师工作、生活的主要场所是学校,学校要想方设法营造有利于教师保持心理健康的环境,在保证依法治校的同时,又具有更多的人性化色彩,老师之间既要互相竞争,又要和谐相处。学校要设立心理辅导室,既要向学生开放,也要向老师开放,并且有组织有计划地对教师开展心理测验与调查,了解他们的心理状况,有针对性地对教师开展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及时排除他们存在的心理问题。同时,以科研处和政教处牵头,举办心理健康知识系列讲座,普及心理健康知识,营造有利于保持教师心理健康,不断地进行自己调查的内在环境,使老师对号入座,对照检查,及时发现自己存在的心理问题,从而清楚地认识自己、反省自己、接纳自己,唤起教师为国为民从教的事业感和责任感,自觉地排除因工作而带来的心理压力,做好本职工作。
第一,学校要树立"以人为本,以师为本"的办学的办学理念。现在很多的学校都提出"以学生为主体"、"一切为了学生"、"为学生服务"等口号,这些口号好象是很符合时代要求,但实际操作中,往往过分夸大学生的主体性,而忽视了教师的主导性,主体性毕竟是要通过主导性来体现的。只有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性才能有效地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学校应从人性的角度,充分发展每一个教师的特点、才能,做到人尽其才,人尽其用,而不是主观的行政干预。竞争机制(良性的竞争)应与激励机制(物质奖励、精神奖励)相结合,真正起到鼓励教师积极 向上的作用。生活待遇方面,应尽可能地予以关心和改善。多开展一些文体活动为教师创设相互交流,彼此融合的平台。
第二,开展校本培训,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新的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为教师提供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的同时,也给教师带来了一定的挑战,教师的角色转换,教学手段的更新,学习方式的转变,都需要教师付出艰辛的努力。学校要按照"专家引领,同伴互助,自我反思"的模式,建立学习型组织,树立终身教育,终身发展的理念,开展系统的校本培训。组织教师参加校内、校外的研讨会,邀请著名学者讲学,切实为教师提供时间和教育资源使其参加进修培训,解决教师在教学中存在的困惑,做到教师真正理解课标、教材,了解学生,让教师形成终身学习的习惯。
第三,采取有效措施,提高教学效益
教师的主要压力来源在于学校、家长、社会对教学质量的要求与学生现实状态之间的矛盾,而解决这一矛盾的最终结果必须提高教学质量。这就需要学校引导教师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提高教学效益。首先,要提倡精讲精练,许多教师正常课上不完,还要在自习课上讲,课堂教学效率极低;课后习题不是精挑细选,学生作业量自然很大,这不仅把自己搞得筋疲力尽,而且也占用了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其次,要充分利用记忆规律,巩固知识点,减少学生的复习用时;再次要重视集体备课,充分利用集体智慧,变个体劳动为团体协作;最后,要注意德育与智育并重,教师的教学效果必须要通过学生来体现,教师不仅要抓好自己"教"的工作,还要抓好学生"学"的工作,只要学生能不松懈,做到"堂堂练、日日清",学习没有断层,成绩自然不会太差,教师的工作压力就会减轻。
3、从领导做起,关注教师心理健康。
教师的工作对象是人,教师的工作产品也是人,教师工作的整个过程都离不开人,因而是特殊的生产者。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领导应充分认识到教师心理健康的重要意义,并采取有效的措施,从领导做起,营造和谐的生活环境,为教师排忧解难,解决他们工作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缩小领导和老师之间的心理距离。如学校领导要转变管理观念,发扬民主,关心教师,为教师创设宽松、和谐的工作环境,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使他们能轻松愉快的工作。要搞好校本培训,注意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减轻他们的工作压力,使教师在学生的成长中体验工作的成就感;建立学习型教研组,新老教师结对子,互帮互学,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增强他们搞好教育教学工作的信心。千方百计为教师解决生活困难,关心他们的住房,关心他们的柴米油盐,关心他们的子女成长,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使他们在实际生活中体会到党和政府的温暖;心理辅导室要向老师开放,针对不同年龄、不同心理特点的教师进行分类辅导。如,老教师面临退休,容易产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优伤感和失落感;中年教师肩负着家庭和学校多方面的重负,极易产生心理疲劳;青年教师面对入职后的新生活和交友择偶的人生重大课题,加上心理上尚未完全成熟和生活经验不足,他们会无所适从;配备专业的心理保健工作者,定期举办心理健康讲座,指导教师掌握心理健康的理论知识,掌握心理咨询工作的技巧,在轻松愉快地做好做好学生思想工作的同时,也促进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