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的怀念》的案例分析
(2010-12-15 22:24:59)
标签:
杂谈 |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对于学生来说,理解本文的主题并不难,但是如何引导学生真正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如何使学生的内心真正受到震撼,从而激发感恩情怀,是我们教师所要重点思考的问题。因此,在教学中,我以圈划朗读为基本立足点,抓住关键词句,引导学生读出感悟、读出体会,进一步联系生活实际,唤起学生真切的情感体验,在教学活动中主动地、有效地落实“两纲教育”。
教学思路:
本堂课意在通过细读课文,品味文中生动感人的细节描写,深刻领会文中蕴涵的母爱的特点,因此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一)朗读圈划,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等描写体会人物形象。(二)在朗读品味文中关键词句的基础上,领会文中蕴涵的母爱的特点。结合学生特点,引导学生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交流,来体悟真情,解决重点。(三)通过了解史铁生的现状,让学生合作探究,学习作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突破难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件:汶川地震视频——母亲舍己救子。谈话:同学们,看了这段视频想说什么?
二、过渡:作为一个年轻人,原来活蹦乱跳,突然间却瘫痪了,会是什么心情呢?(开书)
1、史铁生的暴躁无常。(1)指生读第一段。想:这段话围绕哪句话写的?(指生讲,划下句子)他是怎样的暴躁无常的呢?(生讲,师小结:作者围绕暴躁无常举了两个方面的例子,所以两个例子之间用了分号。)
(2)暴躁无常的史铁生见什么烦什么,听什么烦什么。(出示)“我独自……”师:不想活的他,看着这刷刷拉拉地树叶,会怎么想呢:联系上下文说说。(生)
(3)我们一起来体会他此时的心情。师导读第一段。
(4)史铁生的心情我们理解,但我们不能看着他消沉、悲观,假如你是他的朋友、兄弟、姐妹,来劝劝他吧。(生说)
过渡:大家的道理讲得很好,可是像他这样看什么烦什么,听什么烦什么,这样的大道理,他能听得进吗?最了解儿子的母亲,他的母亲是怎样做的呢?
2.走进母亲的心灵世界。
(1)读读课文,找找母亲是怎样做的?划下来,说说从中体会到什么?并试着读出你的体会。(出示学习提示,学生自学)
(2)学生汇报。
去掉“悄悄地”再读,任选一句谈谈你的理解。(生说一句,练读一句)
小结:这是一位怎样的母亲啊!对儿子是如此的细心,耐心,小心。继续谈。
“扑”字说明了什么?联系上下文体会。(担心、着急)
抓住的仅仅是我的手吗?(生命)
“母亲忍住哭声”还忍住了什么?(儿子的抱怨,儿子的残疾对自己的打击,自己的病痛)
母亲得的是什么病?(师讲解:肝癌是非常可怕的,得这种病的人肝越来越硬,体重越来越轻,肚子鼓得越来越大,经常吐血,疼痛难忍,不到三个月就会死去。)这样一个母亲,她知道自己就快要死了,但是,她有没有像她的儿子那样,望着北归的雁阵,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生:没有,有没有听到甜美的歌声,猛地将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生:没有。她把这一切都忍住了,为了谁?(儿子)把这种体会读出来。(生读)
这是一位怎样的母亲啊,无法忍受的病痛忍了,儿子的瘫痪对她的打击忍了,儿子的抱怨也忍了,母亲为什么能忍?(太爱儿子了。再读)
母亲把“好好儿活”重复了两次,母亲究竟要告诉儿子什么呢?(生说)
师小结:是呀,母亲把这么多的嘱托都浓缩在“好好儿活”这句话里了。(板书)这句及其简单,及其普通的话语却包含了母亲多少愿望好感情呀!
3.体会好好儿活。
许多年过去了,儿子好女儿终于懂得了母亲临终前没说完的话了,那就是——指板书生读“好好儿活”。一起来读读这句话。导读。
所以,文章最后一句这样写道——齐读。
史铁生活得好吗?从哪儿看出来的?(去看菊花、插图)
(1)
(2)
(3)
(4)
(5)
三、
现在,我想问问大家,史铁生的经历让你有何启示?(生讲)
总结:在这个世界上,身体的残疾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心理的残疾,要做一个身心健康的人,我们必须要——生“好好儿活”
这是一篇情真意切的文本资源,教学的关键在于师生能否共鸣于母子情深这一情感主题。课堂通过两条情感线索和两条情节线索突出主题。
两条情感线索是:一明,母亲对我的关爱与引领;
两条情节线索是:一明,我身体残疾----暴躁、轻生;
四、案例分析
情境创设:
1、入课课件---汶川大地震母亲舍己救子----感受母亲伟大无私的爱的震撼;
2、初读课文-----问题情境-----提出问题;
3、品读重点语段-----人文情境------感受朴素深沉的爱。
合作探究:
1、生生对话----小组合作交流-----理清情节线索------感受母爱真挚;
2、师生对话-----联系语境和生活-----体会母爱无私;
3、师生与文本对话-----品读咀嚼-----升华母子情深。
本节课教师把对话与探究有机结合,师生在品读咀嚼、互动感悟中领悟作者的写作动机是对母亲的深深怀念,赞扬了母爱的崇高伟大。教学实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和谐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