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李开复的《世界因你而不同》,心情久久不能平复。开复,真是打开这本书心情难再复。这本书,我是利用零敲碎打的时间读完的,一开始对这类名人传记是相当不屑的,没准备买书。只是电视里他的“对话”节目让我觉得这个人是个超级聪明的人。但是当李开复在微博上贴了几篇他新书里的相关内容之后我渐渐感兴趣了,尤其是那篇《博士生涯》的文章,让我热血沸腾,对我的博士课题也仿佛打了一针强心针。
“读博士,就是挑选一个狭窄并重要的领域作研究,毕业的时候交出一篇世界一流的毕业论文,成为这个领域里世界首屈一指的专家。任何人提到这个领域的时候,都会想起你的名字。”
“你从学校带走的最有价值的不是这份论文,而是你分析和独立思考的能力、研究和发现整理的经验,还有科学家的胸怀。当你某一天不再研究这个领域的时候,你依然能在任何一个新的领域做到最好。”
想到我的博士生涯渐渐拉开帷幕,虽然周围都是博士,博士后,也有各种“混学位”的气馁之声,但是我觉得我离科学家的距离其实不远了。小学时被问到“长大了想干什么”永远的标准答案:科学家。一步一步读书到今天,软件硬件都具备好好做科研的条件,真的是努力做就能做出点什么的时刻,再一伸手也许就够着童年的梦想了。
“You are good at what you love; you love what you
are good
at.兴趣就是天赋,天赋就是兴趣。成功就是当你醒来,无论身在何处,无论年龄多大,你很快从床上弹起,因为你迫不及待的想去做你爱做的、你深信的、你有才华做的工作。这工作比你个人伟大、神圣。你迫不及待的要起床,跳进它的怀里”。
再早一些听了北大生命科学院饶毅教授的讲课,当时就觉他特别Charming,风度儒雅,讲课深深吸引了同学们。网上查了他的不少相关资料,果然是一个大牛人。然后就买了《饶议科学》,几乎是一口气读完的,是一个生命科学家的肺腑之言。他的书让我对科学,探索科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说他做科研是因为觉得“好玩”,我想起有位大师说过“大家都是玩儿出来的”,其实就是兴趣。我相信对科学的兴趣能激发无穷的科研激情。饶毅教授也在书中谈了对当前中国科研、教育的各种看法,有一些相当尖锐甚至是刺痛人心的,但是中国的科学界需要这样振聋发聩的呼声,需要真的勇士直面惨淡的人生。
所以整天被一种激情左右着,觉得要好好做一番科学研究,对导师指定的方向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研究细胞周期与痴呆的关系,能不能发现什么要看运气,但是我很想知道这里面有什么,很愿意投身到这场艰巨而有意思的科研中去。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