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刚看完《入殓师》,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彻底被小日本的电影打动,主要是被剧中对死亡的态度感动。男主人公,落魄的大提琴手,失业后偶然进入入殓这个职业,克服了平常人对尸体的恐惧,他看到了老社长-入殓师--温柔地帮助死者完成最后的路程,死者及家属,生与死之间最后的和解,他彻底被感动了,所以不顾朋友,妻子的反对,毅然决然地坚持做了这份世俗看来可耻、肮脏、不体面的工作。最后妻子看了他入殓澡堂老太太的感人一幕后理解并支持他,甚至为他感到骄傲。
整部片子,我最大的感触就是“干净”。剧中焚尸工人说“人的死,不是结束,而是超越,总会再见面”,特别感人。日本民族对待死亡的尊重、理解、超脱,值得“好死不如赖活"的中国人反思。联想到我工作这么多年,见过的各种死亡场面,感慨良多。很多病人在急诊室去世时,身上被插着各种管子:输液器、胃管、导尿管、氧气管,甚至是气管插管。最后的那一刻,真的是惨烈,既增加了临终者的痛苦,也增加了世人对死亡的恐惧感。亲属盲目的追求延长患者毫无质量的生存时间,有时候其实只是为了世俗的所谓“尽孝”。最近管的一个患者,女 72岁,脑肿瘤,高颅压,慢性脑疝形成。我们神内只能用药降颅压,但是时间长了很快会肾衰的,用了一些中西医结合的药物,但是根本问题(瘤子)不解决,好转不了。所以我们查出来瘤子之后让家属尽快转院,但是从来不出现的儿子儿媳一听说要出院,就马上来跟我们交涉,似乎把老太太扔在我们这里,就是保险箱,他们就尽到了孝心,老爷子被这两对小夫妻弄得没了主意,也想赖在神内。其实转往神外,尽快手术,老太太还是有救的,至少不是目前的等死状态。最后我把嘴皮子说破,终于同意了转院,这样太极推手又拖延了1周左右,我心里都恨不得抽那几个矫情的儿子儿媳,这是为老太太好吗?我现在想明白了,普通人对死亡是很恐惧的,他们未必能真正理解死的含义,那是生命最后的尊严,每个人都应该得到死时的尊重和人文关怀,而不是因为生者害怕死别,害怕背上不孝的骂名,就硬要医生盲目延长临终的过程。有希望救的,就应该尽百分百的努力去做,但是无意义的抢救,该舍弃还是应该舍弃。
我想起我第一次抢救病人时红红的眼圈;想起我见过的最孝顺的儿子签署放弃有创抢救他爹后,在地上梆梆梆磕的响头;想起患者走后家属惨烈干嚎后在门口冷静摊派丧葬费用;想起无耻“医闹”老爹死后不及时入殓,开始盘点医护失误准备官司。
中国人,什么时候才能走的如秋叶般静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