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中数学课前预习指导有效性的研究>结题报告
(2016-01-20 20:23:59)
标签:
教育 |
分类: 原创 |
对高中数学课前预习指导有效性的研究
一、问题解读:
1.问题提出的背景
背景二:随着学生年级的升高,数学薄弱生的队伍越来越大,如何让这部分已经失去学习兴趣的学生重新回到我们的学习团队中来值得深思?最好的办法,就是通过有效的课前预习,让他们实现知识的有效衔接,重拾学习的信心。
2.目前的现状
“课下把明天要学的内容预习一下。”这句话几乎成了许多教师的“口头禅”,但学生知道如何预习吗?由于要求不明确,对预习的方法指导不到位,对预习的结果不能进行及时的检测,课堂上不能有效的运用预习的成果等,导致学生预习的积极性和有效性大打折扣,以致于有些学生认为预习跟不预习差别不大,所以也就缺乏了预习的动力。我们都知道,“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师要想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必须认真备好课;同理,学生想在听课过程中取得最佳的学习效益,也应该在课前做好预习工作,而且认知心理学研究表明,预习是求知过程中一项必不可缺的重要环节,也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一个良好开端,更是自觉运用所学知识和能力,对一个新知识对象预先了解、求疑和思考的主动求知过程,所以预习在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因此本学期,我们将课堂教学研究的着重点放在了课前预习指导有效性的研究上。希望通过研究,进一步最大限度的提高我们课堂教学的效益。
3.预期效果:
从学情实际出发,中学数学教研室各年级组二次开发教材,给学生精心编制讲学稿并印发到每个学生手中,学生依据这种载体,通过自学充分感知教材、理解教材,并提出自己的疑问,得出自己初步的思考。
二、研究过程与做法
我校高中学生学情基础薄弱,潜能多元,良好的学习习惯没有养成,需要高中数学教师把学生潜在的学好欲望与良好习惯的养成结合起来。借校级课题《对高中数学预习指导有效性探究》之际,把高中数学讲学稿中设置的预习环节与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进行无缝对接。为了保证课题实施的有条不紊,我们将探究过程分为如下几个阶段:
(一)准备阶段
1.成立课题组:
课题负责人:赵辉--总领、协调课题研究的实施、过程督查、总结;
课题组组长:姚元龙---负责课题研究的具体实施、文字、资料收集与整理;
成员:王萍、殷双杰、段兰、汪莉莉、王宏立---参与课题的实施、研究、完成课题应该完成的其他事项
2.做好课题研究前的问卷调查与信息搜集:
根据本校高中学生学情,拟定测查学生预习情况调查表;实施整个高中一、二年级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表;进行统一汇总、分析。
(二)实施阶段
针对实施阶段是完成本课题研究的实质性阶段的情况,我们分四步走:
第一步:(共一周)制定统一的预习问卷调查表,发放到任课教师,让学生进行填写,然后收交。
第二步:(共三周)汇总每班的调查情况表,汇总各班信息,制出高一、高二学生对预习环节的分析总表,并对每一个项目作出分析。
第三步:(共四周)通过对学生调查分析,以讲学稿为载体,认真编写讲学稿,特别是讲学稿中的预习环节,并引导学生重视预习内容,来提高他们学习的自觉性。拟制“预习环节检查登记表”,课题组成员每人一本(40页),教师要对学生完成“预习环节”的学情认真检查,评估,反思及记录,如:检查学生预习效果及存在问题,讲学稿修改建议,教学反思及个人建议等。
第四步:(共二周)教师对本班情况进行分析、总结、反思,注重依据本班学情提出使用讲学稿中的预习环节存在问题的解决方法,并升华为对高中数学预习有效性指导的理念最终以课题论文的形式表述出来,以供交流学习、成果共享。
三、研究解决问题所采取的措施方法和策略
1.观念先行,课题带动
观念决定行动,为了让老师以最快的速度认识到课前预习的重要作用,在思想上和行动上引起高度重视,我们利用周五下午教研室活动时间集中培训,通过个别座谈、实验对比等方式来理解和验证课前预习的实效性,最后达成一致共识,有效的课前预习可以大大的节约课堂讲授时间,提高学生听课的效率,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课前预习在老师们的思想中引起了足够的重视,而且被提升到了与课堂教学同等重要的位置。
2.创立具有学科特色的预习模式,教会学生预习的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
在“精致课堂”教学模式下,学生的预习作业以讲学稿的形式来呈现,能为学生的自主预习提供更广阔的空间,形成一种主动学习的素养,让学生终生受益。到目前为止,高一、高二各班数学学科的预习模式已基本成型。
3.在讲学稿中设置预习环节,把预习要求落实到学生的行动中。
为了帮助学生学会预习,我们开始时将预习任务的布置安排在课内进行。教师有具体的指导,传授预习方法,细致地安排预习步骤。教师必须在学生预习前做到“三给”,即给时间,给要求,给方法。同时要求老师在预习目标的确定与任务的布置注意以下几点:①充分了解和掌握学生实际学习能力布置课前预习。教师要认真钻研新课标和教材,根据学生的年级段特点和实际的学习能力对课前预习内容进行设计。②课前预习的目标要有层次性。课前预习的设计,教师要在认真研究和掌握学情的基础上,敢于向学生的智力挑战,要根据学生不同的学力情况,分层次布置不同的预习目标。预习要求出台,教师指导到位以后,教师就要及时将这些要求落实到学生的实际行动中,力争做好以下几点:
(1)把预习作为作业布置。在大多数学生心中,都认为做练习题或者做卷子才算作业,而预习压根儿就不是什么作业,自己高兴就做,不高兴就不做了。针对这一思想,教师首先应让学生纠正错误的认识,并且把预习这个任务在每教完了一节新课后就布置下去,真正成为学生的课后作业的一部分。
(2)持之以恒,努力培养预习习惯。为了让预习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一种习惯,老师力争坚持做到将每部分要学习的新内容都引导学生去预习,而且每过一段时间就对学生进行一次预习习惯的评价,重在鼓励大家认真对待每次预习,让学生能持之以恒,慢慢养成预习的良好习惯。
(3)让学生每人准备一个“预习本”,每次把预习的结果及时地记录在本子上;而且力争做到逐渐让“作业本”成为学生自编的学案,通过这种自编的学案,记录自己的学习过程,培养自己的学习能力。同时也为评价预习效果和进行课堂检测提供依据。
4.即时评价和检测,提高学生预习的主动性和有效性。
要想让预习真正有效,而且做到持之一恒,检测环节的落实尤其重要。人其实都有惰性,尤其是学生,自觉性、约束力不够强,如果不及时检测,教师就无法把握学生预习的程度。预习好的学生因缺乏检测,得不到教师的认可,就会缺乏预习热情,而缺乏主动预习的学生情况就会更糟。久而久之,预习则流于形式。所以,检测必须针对预习要求,及时的一一落实,而且要进行精心设计。我们要求老师一上课,就用大约10分钟的时间,以不同的方式,或默写,或讲学稿检测,或板演知识体系等方式直接检测基础知识,使“三讲三不讲”落到实处。这种做法,既帮助学生发现预习中存在的问题,找出疑惑点,督促学生保证预习的效果,又为教师找准精讲点,还使预习认真的同学得到了充分的展现,进一步激发了他们学习的热情。基础知识解决之后,老师可组织学生在课内重点探究知识点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便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所学的知识;探索知识的纵深性,利用课堂上所学得的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这样,学生用于课堂学习的时间就会大大拓宽。
5.课堂展示,寻找课前预习和课堂交流、课堂检测的最佳契合点。
为尽快将课改理念落实到实处,进一步构建“精致课堂”教学模式下的高效课堂,从开学第二周开始,数学教研室规定课题组成员每周至少有一位教师开设一节研究课,寻找课前预习和课堂交流、课堂检测的最佳契合点。并全程强化研究过程。包括强化课前集体备课、课后反思研究、跟踪改进研究,力求每两周至少解决一个教学重点,完善一种教学模式,并以课例的形式呈现出研究之后的每一学科的具体的每种课型的课堂模式。
四、研究取得成效
1.课前预习扫除了课堂学习的知识障碍,极大的提高了课堂听课和学习的效率。
我们知道,上课有两个特点:一个是学习新知识要用到很多以前学过的旧知识。每上一节课我们都会发现,新知识和旧知识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是由科学的知识体系决定的。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循序渐近。如果你在学习新课时,需要运用的旧知识不会了或遗忘了,那就意为着你头脑中知识的序列或者说学习的阶梯中断了,结果就只好听“天书”了。另一个特点是老师要面对全班学生讲课。因此,只能按照一个速度去讲,你在听课时出现了知识障碍,现查书来不及,也不可能;问老师和同学,就要中断老师的讲课和干扰同学听讲,可见,上课时,再来“搬”知识障碍是不可能了。而预习恰恰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在预习中学生可以了解新课要学习的知识的重点、难点,可以对暂时遗忘的学习新课用得着的旧概念、旧知识进行即时的复习,通过补缺,建立新旧知识间联系,为上课扫除部分知识障碍,从而有利于知识系统化。极大的提高课堂听课和学习的效率。
2.充分的预习使“教是为了不教”这一教学的出发点初见成效。
叶圣陶曾经说过:教的目的是达到不要教。教师教学的最终目的,不是单纯地传授学生某些知识,而是为了教给学生如何掌握这些知识的方法;只有这样,学生在学习中才能变被动地接受知识为主动地学习知识,才能真正发挥其主体作用。我们所使用的这种课前预习的思路和方法就可使学生逐步具备这种能力,当学生形成习惯之后,已不需要老师天天详细的指导,对于同类知识,他可以运用所学会的方法去独立获取,而且即时他忘掉了所有的旧知识,他仍然可以用这种方法去获取新的知识。
3.充分的预习大大拓宽了学生课堂学习的时间和空间。
在以前,我们往往将学生看书自学的时间放在课堂上,由于时间紧,更由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所以总有一部分学生学得不够充分,有时也给人一种匆匆赶课的感觉,充分的课前预习,让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更从容,查阅资料的途径更广阔。大大拓宽了学生课堂学习的时间和空间。
4.充分的预习使教师的“三讲三不讲”成为可能。
因为有了充足的预习基础,教师就可以对学生的学习进行直接的检测,有了检测的结果作为参考,学生可以找到学习的重点,教师也可以比较准确的找到精讲点,同时课堂对于所学知识规律的寻找,对于知识的提升甚至于对于达标检测的进行就会有更充分的时间,三讲三不讲可以得到落实,为高效的课堂的实现提供了更大的可能。
5.充分的预习使优生更优,数学薄弱的学生也得到长足的发展。
预习后的优秀学生,听课时可以对老师的板书,讲课的内容迅速做出判断,哪些是出自课本,哪些是补充内容。这样就可以抓住重点,决定取舍,进行记录。由此,课堂上可以用更多的时间来进行思考,学习能力会渐进提升。而有了充分预习作为基础的数学薄弱的学生,通过对旧知识的即时复习,也已经建立起新旧知识间联系,为上课扫除部分知识障碍,避免了听“天书”现象的发生,所以也会在已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如果在上新课之前,教师能在他们身上多一点检查,多一些鼓励,或许数学薄弱学生会越来越少,优秀生会越来越多。
五、对课题研究的反思
1.为什么学生没有时间预习?
2.预习真的可有可无吗?
3.如何安排学生预习?
4.如何解决预习与练习之间的矛盾?
六.对课题研究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问题:不管在哪种教学模式下,弱科生始终是一个让人多少有点无奈的群体,特别是像我们生源较差的学校,弱科生的队伍更为庞大。有时候老师花费在弱科生身上的精力远远超过优秀生,但也收效甚微。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学习习惯太差,或着根本就没有学习的习惯,对于这部分学生我们该如何来关注和引导,才能取得最佳效果?
建议:采取一对一结对子的方法,建立起小组学习共同体,借助生教生、生帮生的力量,让弱科生在督促和帮助中逐步形成良好的预习习惯,或许会让他们有较大转变。
合肥润安公学中学数学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