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社区(微信平台“homeschooler”)
声明:1、本文所涉及的教育观念仅仅是宽泛的论述,而实际的品质取决于具体做的人,所以无论对教师还是家长来说,都要心怀理想,尊重现实,脚踏实地。
2、在本理念指导之下的教育社区将于2015年下半年在河北一新式学校开始实行。
你和我,可能并不相识,但或许却拥有共同的理想:希望我们的孩子、我们的下一代健康幸福的成长。作为在教育理论与实践上走过了十多年探索之路的行动者,也是关心孩子成长的家长。今天,我们愿意把心中的理想写下来。因为,我们知道,理想变成方案才能转化为行动,而没有行动,一切都是枉然。因为,我们知道,这一理想不属于个别人,而属于、并有赖于我们大家自己。
一个世纪以来,人们为寻找一种符合儿童天性的教育在进行着不懈地努力,各种所谓“小众”“非主流”的新型学校纷纷建立。起源于意大利的蒙台梭利学校、起源于德国的华德福学校、意大利的瑞吉欧学校、英国的夏山学校、美国的瑟谷学校、日本的绪川学校、台湾的种籽学校、森林学校、香港的自然学校,还有以美国芝加哥实验学校为代表的进步学校(包括帕克学校/昆西学校/约翰逊有机学校/道尔顿计划/温内梯卡计划/林肯中学等)以及各个国家蓬勃发展的“在家上学”运动。
从远可追溯到老子、孔子、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朱熹、王阳明,近代到夸美纽斯、卢梭、裴斯泰洛齐(尊重儿童的自我活动和自由发展)、福禄贝尔(相信知识是通过活动而来的)、歌德(情绪、想象力和个人创造性方面)、纽曼、怀海特、康德、托尔斯泰,现代到史坦纳、蒙台梭利、克里希那穆提、苏霍姆林斯基、尼尔、泰戈尔、杜威、皮亚杰、罗杰斯、蔡元培、张伯苓、陶行知、晏阳初、梁漱溟、叶圣陶等都曾为建设理想教育而真诚地思考过、实践过。
但直到今天,我们仍然看到,作为一场对人性化教育、对人的创造潜能充分发展的追求,在世界范围内,这是一场远未完成的变革。鲁迅先生曾说:“先从觉醒的人开手,各自解放了自己的孩子。自己背着因袭的重担,肩住了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此后幸福的度日,合理的做人”[①] 。一方面我们意识到教育变革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但另一方面我们也更清楚,那些觉醒了的父母是并且永远是教育变革的主体。
所以我们在筹建这样一个社区。社区本身是带有一定公益性质的,是由热心教育事业的家长、教师、教学设计者、教育研究者、热心公益以及关心下一代成长的人士与机构共建的、具有丰富教育功能的综合性社区。
这个社区是为有教育热情、有教育理想的家长和教师,实现心中理想的教育平台。同时也是为社区内所有人士(包括孩子、家长和教师)的成长和就业提供支撑的生活平台。它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学习共同体和实践共同体。
这个社区将为儿童提供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丰富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和生活环境。这里有不同年龄阶段学习、玩耍和从事严肃工作的儿童;具有各种各样专长和风格迥异的成人;有不同主题的教育设施(各种类型的工作室、图书馆、小画廊、自然博物馆、艺术多功能厅、活动区、耕种区、生活区等);有多元的教学模式;有创意十足的课题和工作学习项目;也有丰富多彩、创造力非凡的主题活动。
无论未来的道路如何,相信我们的探索将会是“新教育”探索中值得书写的一个篇章,而且我们也深信这里一定将会成为孩子、家长和教师们值得终身怀念的地方。
一、我们的宗旨
我们思考过教育目的的问题。在所有的反思之后,我们仍然认为:教育的首要目的是培养一个健康、幸福并内心完整的人。这是因为,一个身心健康的人、丰满人性的人,能够为家庭、为所在团体、为社会,乃至为广泛的生命界做出积极的贡献;而病态的人、天性遭到扭曲的人无论有多大的才干,都会成为社会的负担、甚至成为社会与生态环境的破坏者。我们相信,只要提供健康的环境,所有的人都能够健康的成长,并步入无止境的生命升华之路。
具体而言,1)我们希望我们的孩子是人格高尚、有理想、有爱心、阳光、乐观、有生活情趣、知行合一的人;
2)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掌握一定生活技能、职业技能的人;3)希望我们的孩子是知识丰富、视野开阔的人。
这就是我们理解的“全人教育”,全面发展的教育,帮助人实现其全部自然禀赋的教育。实现这样圆满人生的途径的根基,就是对儿童的天性、对人性的发现。因此,我们不认为上述“圆满人生”的教育目标是人为设定的,而是每个儿童为自己设定了通向“圆满生活”的目标,大自然已经给他们准备好足够丰富的潜质去实现这样的目标。我们所理解的教育,就是成人配合大自然所赋予儿童的潜能,协助他们理解自己的发展、潜能和志向,找寻自我实现的途径和方法,帮助其实现与生俱来的通往美好生活的可能性。
二、我们的儿童观、天性观与人性观
儿童观、天性观和人性观,始终是教育的基石。在历史上,人们曾长期对儿童、对人性持有负面的观点,这些观点至今仍广泛的主导着教育实践。比如:“白板说”、“自私说”,今天仍然主导者我们的学校,以及许多社会机构。但是,这种陈旧的儿童观、人性论正在瓦解。一个新的儿童形象、人的形象正出现在我们面前。
来自众多科学发现告诉我们:儿童天性是积极向上的,天生是个充满好奇心的学习者;他们知道如何学习,从模仿中学习、通过玩耍进行学习、通过反复尝试任何自己感兴趣的事情进行学习;他们同时也是天生的哲学家、科学家和艺术家。
儿童会犯错误,他们愿意自我纠正错误。儿童喜欢自由和独立,也为了能达到自立愿意不断迎接挑战、应对挑战。当儿童与周围的环境在一种和谐自然的情况下会自发形成纪律,而不是靠成人的说教和管制。
所以说儿童的成长是身心灵整体发展的过程(面对宇宙、面对他人以及面对自我)。
三、我们信奉的教育原则:
以儿童为中心的学习方式,支持、鼓励和协助一个完整儿童的发展,包含他(或她)在认知、情绪、社交、伦理道德、创造性和精神方面的发展。
1.尊重、跟随儿童的天性
尊重儿童的天性,具体包括:
不提供儿童不需要的帮助。
不纠正儿童的“错误”(但要干预儿童的破坏行为)。
不打扰儿童的自发活动。
不进行人为的奖励与惩罚。
不强迫孩子学习。
2.向儿童学习
道德经,“含德之厚,比于赤子….复归于婴儿”。
圣经:“你们若不回转,变成小孩子的样子,断不得进天国”。
蒙台梭利:“儿童是成人之父”。
蔡元培:“夫新教育所以异于旧教育者,有一要点焉,即教育者非以吾人教育儿童,而吾人受教于儿童谓也”[③]。
陈鹤琴:“发现小孩、解放小孩、信仰小孩、变成小孩”。
3.呵护儿童的兴趣,培养儿童的意志和专注力
我们相信,兴趣启动持续注意(专注),而专注则是一切优秀品质的的根基。爱因斯坦指出,“兴趣是最伟大的老师”。而心理学家詹姆斯早就指出,兴趣引发专注,而专注是判断、品性和意志的真正根基,“持续注意越是来得容易,心灵的获得物就越是丰富,心灵就越是具有活力和创造性。在这样的心灵中,各种主题萌芽、抽枝和生长。在每一时刻,它们都由新的结果而获得满足,并且重新将注意固定。但是,一种缺少素材的、停滞的和无创造性的理智,就几乎不可能长时间地考虑任何主题。匆匆一瞥就穷尽了其所有可能的兴趣。人们普遍认为,天才人物胜过他人的地方就是其持续注意的能力。他们的观念闪闪发光,每一个主题都在他们那富于创造力的心中无限分叉,于是他们可以全神贯注达几个小时之久。....无论注意是出于天赋的魅力,还是出于意志的力量,一个人越是长久地注意一个主题,他就越是能够更好地把握它。而那种一次又一次有意将游离的注意带回来的能力,是判断、品性和意志的真正根基。一个人如果不具有这种能力,他就不是自制的。致力于完善这一能力的教育,就是那卓越的教育。
我们相信,儿童心理生命的构成始于注意力这种独特的心理现象,“每当出现这种注意,儿童便完全改变。他们表现得更加安静,更加聪明并富有进取心,从而表现出一种特殊的精神品质。...这就像是在一种饱和溶液中形成的结晶点,周围聚集着很多杂乱的游离不定的物质体,经过一系列的反应,最后产生奇妙的结晶体。同样,当注意分配出现时,儿童意识里的一切包括那些杂乱不定的部分都仿佛自动汇聚,从而达到了一种新的精神境界”[④]。因此,“教学方法只有一个,那就是必须维持学生的高度兴趣和强烈、持续的注意力。教育所要求的只有一项:藉由孩子的内在力量,来达到自我教育的学习”(蒙台梭利《家庭中的儿童》)。
4.爱的原则/温暖的原则/友爱的原则/自然的原则
美国教育家兼牧师亨利·范·戴克曾说:“快乐是内在的行为,不是外显的行为;而且它并非取决于我们拥有哪些东西,而是取决于我们是怎样的人”。只有我们成人保持一个学习的热忱、成熟度和乐观精神,才能真正激发和感染儿童。他们所体验到的强烈自我感受将会成为终身不可磨灭的印记。
5.创设丰富多彩,多元多面多层次的人文生态环境
学习环境的品质是决定儿童是否投入学习的关键。我们希望在尽可能的条件下创造一个高品质的有意义的学习情境,由此发展每个儿童的独特作为。我们承诺根据每个儿童的独特需求和兴趣来塑造他们的世界,发展他们的社交、认知、情绪、道德和创造的能力,同时也发掘出我们的生活值得探究的品质。
6.自动自发/自主管理/正面管教
给孩子空间和时间,不强迫孩子参加任何活动,但同时也需要让孩子一开始就知道有些原则是坚决不能越过的。总之:首先让他们觉得自在,其二让他们觉得自己有用;其三让他们学会做自己的主人;其四让他们学会彼此倾听和接纳;其五让他们逐步学会负责与做一个担当力的人。
四、我们开设什么样的课程
古往今来的人物传记里,几乎没有哪个人物在儿童、少年时期被某一个课程所吸引和打动。但我们却能看到,与人的交往、与自然交往、与某个活动的吸引,并影响终生的发展。
“对于一个儿童来说,真实的世界不是孜孜不倦地为了获得好成绩而努力学习。真实的世界所包含的是和别人相处愉快、解决一般常见问题、成为社区的一份子以及在一个牵扯到音乐、艺术、戏剧、机械、木工或其它非主科学业的领域追求上发展出具备专业领域所需要的胜任能力。”[⑤]对我们来说,教育即生活,生活即课程。所以我们实行以工作室和、兴趣小组以及非正式学习为主要的学习方式。就像长期在中国做教育研究的德国人卢安克说的:“青春期前的孩子,跟他沟通没有用,跟他一起行动更有用”,所以我们会有:
1. 生活实践工作室(耕种、养殖、木工、烹饪、缝纫等)
每个小园地都播种各种农作物,实际展示收播时间、收播方法、生长周期、翻耕土地、施用天然肥料,同时培植观赏植物和从事园艺。这个小园地还可以饲养鱼类和野生的鸟类,例如雪雁。农作物和动物培育本身就包含着生命教育、道德教育、自然教育、科学教育的宝贵手段。
培养孩子们对大自然的感情。大自然以其神奇造化之功哺育这种感情,大自然付给劳动者以慷慨报酬,谁为大自然的生命发展付出了劳动,谁就会获得丰硕的果实。甚至在劳动过程中,在孩子们的心灵与其照管下发展的生命之间产生一种一致性,孩子们自然地热爱生命的各种表现形式。孩子们对植物和动物的兴趣会发展成对一切或者的生物的信任之情,这是一种爱的形式,是同宇宙融为一体的一种形式。
2.自然科学工作室
您是否还记得,你就读的小学、中学里的实验室。我是记得的,但那并不是属于我们的实验室。小学时候,我看到老师用摩擦生电的装置给我们展示电现象、用各种形状的烧杯来展示体积的换算,但我们从未有机会亲自摆弄这些装置。中学时代,生物课上老师教我们在实验室里用显微镜看洋葱细胞,但我从未透过显微镜看到过细胞(直到现在),因为我们只允许去过几次那个实验室。
我们要与孩子们一起建设几个大大的、供他们“鼓捣”的、真正属于孩子们的科学工作室(出于安全和身高的考虑,不同年龄段的孩子有不同的工作室)。他们可以随时访问这个工作室,实验室里的物品任凭他们摆动、鼓捣。这个工作室里有各种各样的工具,有凸透镜、凹透镜、三棱镜,有磁铁、磁石,有画笔、纸张、各种类型的尺子、工具箱等等。墙壁上挂着各种机械原理示意图,当然也有为孩子们图画、涂抹的黑板与白板。科学工作室中有大大的工作台,有物品架和书架。书架上摆放有各种科学、技术百科书籍,供孩子们随时翻阅。
这并不是什么创新,早在几百年前,那些幸运的孩子们已经为自己建设这样的工作室了。例如牛顿为自己建设过这样的工作室[⑥],达尔文、爱迪生有这样的工作室,理论物理学家费曼则在12岁的时候自己造了一个实验室[⑦]。
3. 人文社科工作室、艺术工作室(雕刻、绘画、戏剧、音乐、舞蹈、陶艺等)、体能健康工作室(身体觉知、身体平衡、武术、养生等)、团体事业工作室(朗诵、对话、戏剧、集会、演讲和辩论)、或其它特色工作室(欢迎有特别想法或特殊才能的老师、家长来一起合作)。
4.图书馆、小画廊、自然博物馆、艺术多功能厅、礼堂、成人静修中心等。
五、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教师
我们把教师可以分为三类:
① 有些老师喜欢做“领导者和牵引者”。他们喜欢那种时时刻刻控制一切的感觉,不仅要控制孩子们的身体,还要控制他们的思想。他们喜欢感觉自己是班上所有知识、智慧和学习的源泉,甚至是唯一的源泉。有些这样的老师是被一种爱的力量所驱使,班级给他们提供了大量的这种爱;
②另一些老师是被一种深深的、有时是饥渴的需要所驱使,他们需要感觉到自己对学生是有用的,是学生必须的,甚至是不可缺少的。关于孩子能够也应该自己学习的任何建议,都会使这两种老师感到强烈的威胁。
③他们是真诚的人,他们热爱儿童、热爱学习与探索。他们能够响应儿童的兴趣,与儿童进行自如自然的交流。他们对儿童需要的帮助做出响应,他们是能够跟儿童一起真正达成交流和工作的人。他们的职责并非教育儿童,而是与儿童一起生活,与儿童一起学习、一起探索,他们与儿童互相帮助。他们是环境的提供者和维护者。最重要的是他信任儿童,他相信儿童通过内在自发的成长能找寻到自己的道路。
第三类教师就是我们需要的老师(这类教师是我们要努力的目标,现在没达到,也没关系,只要意识到,就有改变的可能)。
微博发布:http://weibo.com/selfgrowing
QQ群:102599611
------------------------------------
注1:马斯洛“假如我们学会给予智慧生命更大的信赖,认为它是自主的,自我管理的,和自我选择的,那么很明显,我们作为科学家,作为医师,教师,或甚至父母,就必须把我们的形象转换为更符合道家追求的形象。‘道家的’意味着提问而不是告诉。它意味着不打扰,不控制。它强调非干预的观察而不是控制的操纵。它是承受的和被动的,而不是主动的和强制的。它好象在说,假如你想了解鸭子,你最好是向鸭子提问,而不是告诉鸭子什么。对于人类儿童也同理。在规定‘对于他们什么是最好的’时,似乎最好的是找出一些办法能使他们告诉我们什么对于他们是最好的”[⑧]。
“假如我们对某人或某物喜爱或迷恋或深感兴趣,我们就很少会有干预、控制、改变、改善他或它的想法。...我们对被爱不提任何要求。我们不希望被爱成为另一种样子。在它的面前,我们可以是被动的,承受的。所有这些都是说,只有作为它的本来而且处于它的本性状态时,我们才能更真切地看到它,而不是作为我们喜欢它成为或恐怕它成为或希望它成为的样子去看它。赞许它的存在,欣赏它的本来面目,能使我们成为不打扰、不操纵、不抽象、不干预的观察者。我们能在怎样的程度上成为不打扰、不要求、不希望、不改善的观察者,我们也就能在怎样的程度上达到这一特殊类型的客观。我坚持认为,这是一种方法,一条通向某些类型的真理的特殊道路”。
注2:日本最负盛名的启蒙思想家福泽谕吉(1834-1901)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
他说“教育的关键不在于传授如何创造人生本来就没有的东西,
而只在于使人生本就有的发扬光大。不管多么熟练的植树者,只有在草木具备了它的天性的前提下,才能使其茁壮成长,
超此之上是无计可施的。教育虽然重要, 但人们往往把教育的力量说得言过其实。这是天下的通弊”[9]。“人生的目的就在于使身心的功能达到其极限,教育的方法在于引导,使其达到极限。”
可见,在福泽谕吉看来,天性是教育的前提,教育一旦脱离天性,便会无所作为无能为力,
便会非但无益反而有害,教育的目的和使命就在于使人的天性在最大程度上发展和表现。
注3:大量的研究指出:“与附近的自然相接触的直接后果包括快乐、放松和应激水平降低。此外,研究结果表明,身体健康会受到这种接触的影响。研究发现,附近自然环境比较好的人要比其他个体更健康。长期的、间接的影响还包括对自己的家庭、工作和生活的满意度普遍提高。作为一种舒适宜人的环境来看,自然可能很容易被某些更大的技术成就所取代。但是,作为人类与其他生物之间的一种基本联系来看,自然环境无可替代”[②])。
[①] 鲁迅. 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
出自:新教育的精神——重温逝去的思想传统. 刘铁芳 主编.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44.
[④] 蒙台梭利.
蒙台梭利幼儿教育科学方法. 任代文 译校.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674.
[⑤] 托马斯·阿姆斯特朗,最棒的学校,陈佩正译。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⑥] 《牛顿传》【英】理查德.韦斯特福尔著,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9年7月,p15-17
[⑧] 马斯洛. 人性能达的境界. 林方
译. 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7:23.
[9] [日]
福泽谕吉.福泽谕吉教育论著选.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注:原国家队教练,北京大学博士后倪老师对本文有重要贡献,特此感谢!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