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情景剧来源于心理剧。
心理剧由维也纳的精神科医生J.L.Moreno(1889-1974)创建,是精神分析学派的一种治疗方法和创造性治疗的一种形式。它提供一个安全的场所、一组可信任的成员,在导演的催化下,帮助成员探索心灵深处的一些困惑、情结。通过主角回忆、再现、憧憬过去、现在、未来的生活场景,将他们的思想、感受、人际关系以及梦想表演出来。心理剧强调个体的自发性和创造性的发展,运用表演的方法,促进个体成长并且使个人的创造潜能最大程度的发挥,以能够有效的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和机遇。
心理剧的过程包括暖身、演出、分享和审视四个阶段。
心理剧的常用技巧有:角色互换(Role
reversal)、替身(doubling)、独白(asides)、多种替身技术(Multiple parts of
self)、镜观(Mirror)、空椅子(empty chair)以及雕塑技巧(sculpting).
角色互换是心理剧角色扮演理论的核心,是指主角和舞台上的其他人互换角色。当主角在与他有冲突的个体达成协议上有所收获时,导演一般会采用角色互换技术。在这一技术中,主角通过扮演与他有冲突的其他人的角色,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真实情况和对方的感受,增加人际关系的敏感程度,同时,对方的人际关系的歪曲信念也可以得到解释、探究和进行行为矫正。通过角色互换,主角可以重新整合、消化和超越束缚他们的情景。角色互换可以充分表达他们对现实的理解,从团体中的其他人那里获得关于他们的主观态度的反馈,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修正他们发现的歪曲认知。
替身是让一个配角站在主角的身后与主角同台表演,或替主角说话,这个配角即是替身。替身可以模仿主角的内心思想和感受,并时常表达出潜意识内容。替身帮助主角觉察到内部心理过程,引导主角表达出非语言思想和感受。替身可以发挥整合作用,加强主角与配角的相互影响。替身既表演主角的动作、姿势,也表演出主角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主角更清楚地觉察到他们自己的内心冲突和被压抑的情感,甚至帮助主角表达情感。
独白是指主角直接面对观众说话,表达一些未觉察的感受和思想。
独白使主角有机会表达他自己或他人正在思考和体验而未直接表达的感受。这让主角可以总结概括他的思想,表达他的情绪,更密切地检验情感。
当主角有多重矛盾的感受时,可以运用多重替身技术。多重替身参与到心理剧中,可以展现主角的多面性,表现主角内部状态、渴望、优点和缺点。
镜观技术是指让配角通过模仿主角的手势、姿势、表演中的语言,来反映主角的状态。在配角的模仿过程中,主角观察由他人反映出来的自己的行为,像别人一样来看待自己。这个过程有助于主角形成更加准确、客观的自我形象。
空椅子技巧是将一张空椅子放在舞台中间,让每位成员将其想象为一位他想诉说的对象而展开对话,从这个角度说,空椅子也是一个配角。
雕塑技巧是从社会计量技巧中发展出来的,通常是让主角将他与家庭成员的关系以雕塑的方法表现出来。例如,某成员可能将他放在父母之间,然后将其他成员排在他的后面或背向父母等,而这些成员彼此之间的距离皆不同,或许他大哥与家人之间的距离最远,每个成员的姿势亦由主角摆布。一切完成后,即可让主角陈述整个雕塑的意义,以及对每位成员的感受,甚或与成员对话。
心理情景剧由学生自编、自导、自演,它选取学生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心理问题,通过夸张的艺术表现形式,用学生自己的语言、动作,引起学生的思考和反省。在心理情景剧的表演中浓缩了部分大学生的日常生活,通过演出,使得参加活动的学生们能对发生在自己生活周围的事有了更多的感受和思考。表演提高了学生对角色的理解力和学生之间的理解能力。对参加活动的学生而言,不断演出排练的过程,就是使自己不断提高的过程。有参加过演出的学生还认为,表演剧中人物的角色就像演出自己的内心世界,通过参与同伴的演出也看到了生活中自己的影子。
心理情景剧通过团体成员扮演日常生活情境中的角色,使成员把平时压抑的情绪通过表演得以释放、解脱,同时学习人际交往的技巧及获得处理问题的灵感并加以练习,这为学生提供了一种发现、思考及解决自身问题的思维方式。心理情景剧类似话剧的形式生动活泼,集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避免了枯燥的灌输式教育,学生的参与性、互动性强。它激发了学生对身边生活的体验,使学生更加了解心理学,并关注自我心灵的健康,,是一种有效的教育手段,在保证知识性和趣味性的同时,从多个角度对全校师生进行了一次生动有效的心理健康知识宣传与普及工作。
心理情景剧剧本内容取自学生的生活,可以选择大学生共同关心的事情,如环境适应、家庭生活、学习工作等。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