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体育
体育
博客十周年地图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72积分
  • 博客访问:298
  • 关注人气:3
  • 获赠金笔:0
  • 赠出金笔:0
  • 荣誉徽章:点亮荣誉勋章兑换图片博主服务兑换私密博文兑换金笔
正文 字体大小:

体育与健康新课标学习心得

(2012-10-19 08:23:08)
标签:

杂谈

在新课标的学习当中,一切突出了以健康第一的要求,我们是以学生全面发展为中心,所以各个方面我们都得加强重视,对待不同的学生要以不同的教育观念,要因人而异,同时我们要划分不同水平阶段的学习水平,但是最要的还是关于健康教育。

  在教学的各个角落里,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改革以后的教育方向中强调了健康,并指出,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而体育教学,是以身体练习实践为手段,以学生身体和心理健康为主要目标的活动。所以,我们应当改变体育就是使学生四肢发达的旧观念,加强心理健康的渗透。教学实践中我注意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渗透。
1
培养学生对现实的正确认识和看问题的公正态度,减少以偏概全。
2
培养学生的自尊心和自我接纳性,使学生能够现实的评价自己,不过分的显示自己,不刻意的取悦别人,能看到自己的优缺点。
3
培养学生具有自我调控能力。
4
培养学生与别人能建立亲密关系。
5
培养学生稳定和协调的人格结构,能对认知与情感之间产生的矛盾进行自我调适。
6
培养学生对有意义的活动的积极态度,能够在活动中得到愉悦,产生快乐的心理。
以上是我在教学中的一些感想和做法,还有许多不足之处,有待日后改进,总之,新的课程标准给我们带来了新的体验,使我们的教学工作登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也使学生的素质得到了更大的提高,这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最大收获。

还有就是关于对教材的认识也是体现一个教师能力以及对学生的评价适合度也是影响教育的直观作用,我们不妨加强这些方面的学习,以更直接的方式去将体育教育的精髓传递给学生。

 一、对教材选择的认识
        
在确定教材内容时既要给学生自主选择的空间,又不能一味地放得过开,要把握好自主选择的尺度。如果教材内容完全由学生自由选择,不仅会使学生的学习具有一定的盲目性,而且会给教师的指导带来困难和不便。因此,教师应针对体育学科的特点,根据学生的生活、学习经验、兴趣爱好、学校的具体情况等确定教材的选择范围,使学生的学习既有目的性,又有自主选择性,做到“限而不死”、“活而不乱”。
   
根据我的教学与实践经验,要重视和保护个别学生(如肥胖生等)对田径项目的学习兴趣,培养田径项目上的特长,满足他们的个性需求。我认为一个不了解田径项目、不会欣赏田径比赛的学生,至少他的体育方面的知识是欠缺
主动参与就是强调在课堂教学中学生要自觉积极地动起来,或游戏、或讨论、或教学比赛。现今的教学评价也把主动参与作为重点内容。小学课堂教学的参与方式更多为游戏,重在培养孩子们的兴趣,集中注意力。   

    二、对学生的评价
    
为了使体育学习的评价真正在激励和促进学生学习,提高学生体育学习成绩和参与体育活动积极性等方面发挥作用,体育的评价不仅只有教师参与,同时还要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相互评价是教学过程中相互交流、相互探讨、相互学习、相互促进的重要环节,有利于生生合作学习的开展。学生通过相互评价,能发现自己的进步,在同伴的赞扬声中体验成功带来的快乐,又能通过同伴了解自己的不足之处,以便进一步改进学习,获得提高。在评价过程中,由于学生知识面、认知能力等方面的局限性,学生的评价难免会有偏差,学生评价在总评中占的比例不能过高,仍应以教师评价为主体。教师应积极地组织,科学地指导学生评价,综合利用学生评价中的积极合理部分,及时淡化和纠正不合理的部分,根据学生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的基础差异和发展进步及努力程度、锻炼的独立性、创造性等进行全面而系统的评价,才能使评价公正、准确、合理,真正发挥评价的积极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励学生更好地学习,完成教学任务。
         
总而言之新的课程标准与传统的教学大纲相比更具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更加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学评价内容完善、方法灵活、形式多样,对学生的学习更具激励作用。我们要深入学习、正确理解新课程标准的内涵,切忌生搬硬套,应该根据学校和学生的具体情况开展教学工作,在实践中探索,不断创新,真正把新的课程标准落到实处。

                                                                                                                              

阅读(2623) 收藏(0)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