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从北京出发,42天,远行14719公里,除了沿抗战大动脉从重庆走贵州至滇缅公路,后沿怒江走丙察察进藏,再顺山南,走304、303,感受那些还没有变成通途的烂路,那是我的最爱,艰难与挑战并存。一路上,还能寻找到那些还没完全被现代文明碾压的痕迹,甚幸……
周末午后,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福贡县匹河怒族乡知子罗村,十多岁的何存伟在学校前的操场上遛弯儿。在他身边的围墙上,写着很多大标语——“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提高警惕、保卫祖国”、“忠”!
这些标语,在烈日与风雨中,渐渐消逝……


知子罗是乡里的9个怒族村之一,位于碧罗雪山海拔2023米处的山梁之上,比怒江还高出近千米。一千多年前,氐羌的一支乌蛮部落后裔,从澜沧江越过碧罗雪山,来到怒江之上的知子罗繁衍生息,他们自称“怒苏”,是碧江怒族的起源。知子罗是怒江峡谷早期仅有的几个集市之一,居住在更高处傈僳族下来赶集,用傈僳语称赞它“知子罗”亦或“知子洛”,是“好地方”之意。


作为怒江腹地通往内地的重要驿站,它经历过中央和地方政权的多重统治。1912年,云南地方政府派遣怒俅殖边队进驻这里,设知子罗殖边公署,1916年改为知子罗行政委员公署,1932年改设碧江设治局,1949年后,怒江州府和碧江县府都设在这里。1962年,怒江第一条公路(保山瓦窑-碧江)和1973年碧(碧江)福(福贡)贡(贡山)公路的通车,知子罗显得孤悬于碧罗雪山之上,地域狭窄、交通不便、蔬菜供应困难等逐渐显露,人马驿道仍然是这里通往内地的主干路之一。1973年,怒江州府迁驻山下怒江边的泸水县六库镇,知子罗仍为碧江县府驻地。1979年9月20日至10月6日,碧江连续16天大暴雨,造成60年来最大的洪灾。此后几年间,碧江县多次提出搬迁县城,但因所选地址都出现泥石流而未实现。1985年12月,碧江第三次提出搬迁县城,但1986年5月29日,省长办公会议做出的决定——撤销碧江县制。
1986年9月24日,国务院发文同意云南省政府关于撤销碧江县建制的批复报告,碧江县所属的五个区,分别划归泸水县和福贡县。撤县时,县城新景观——八角楼刚竣工;
工商银行大楼刚启用;可容纳千人的电影院还没放几天电影……
一切就这样闲置了,很多留下的居民认为,建这些单位时,恐怕已经知道它们的命运,但还是要抓紧建设,原因不言自明。




“撤销县制后,当年外来的工作人员都走了,只剩下我们这些当地人依旧留在这里,也挺好,这里很安静,只是偶尔有一些曾在这里工作过的人,和慕名前来感受历史气息的人会来到这里。”
三十来岁的约福光儿时经历了县城的消失,对于他来说,这里的一切都还好。


如今,知子罗已经从县城变为村子近三十年,依旧没有班车、没有邮局、没有银行,曾经拥有上百位学生的小学,现在只有20多孩子,只有世纪之初始建的基督堂依旧在礼拜日成为村民们相聚的地方……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