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昏中,院子里,杨秀燕和妈妈依偎在一起,等待劳作一天的父亲回家,她们想离开这里,离开这片贫瘠的土地,但要能依旧相守在一起。

从熟悉的西海固古城固原出发,经寨科、炭山、三营到海原地域,黄昏时分,路过一个叫八斗上套脑的,即将荒废的村子。放学回家的杨秀燕坐在自家炕上和一只两个月大的小猫玩,这间和姐姐同住的土窑里有一盏昏暗的电灯,这里同时也是家里的厨房。窑洞里已被炊烟熏黑,塌了一角的灶台边对着些去年收的土豆,有的已经发芽。过一会儿,和小田阿姨一起放羊的妈妈就会回来,而爸爸还在地里干活,估计回家得天黑了。

八斗上套脑村位于生态环境脆弱,被称为“贫瘠甲天下”的宁夏西海固腹地,曾被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列为“最不适宜人类生存”的地区之一,十年九旱,生态环境脆弱,自然灾害频发。因地理位置处于秦岭山地以北、六盘山以西、蒙古高原以南、河西走廊以东,地理位置重要,历代王朝更替只是,这里常是兵戎相见的地方。从秦时起,这里就推行“移民实边”政策,以拒外敌,此后,各王朝均迁民于此。移民问题在如今的历史节点上发生了一个调转,人口不再迁入,而是迁出。
“还在我刚记事的时候,我们一家人从村后面的山沟里搬了上来,那时这里没有人住,我们是第一家,砌了这几间窑一直住到现在。”
三十年前,由于沟里人口增多,加之连年干旱,杨秀燕的父亲杨彦银随家人搬迁至此。其后十年间,山沟里的乡亲们陆续迁出来,在此开荒、放羊,继续过着平静同时也贫穷的生活。由于有了这个村子,村口也逐渐有了一条小路通到乡里,但这只是双河与两个乡的连接线,很少有外来的人路过这里。五年前,村里的人逐渐开始接触外面的世界,出门打工,攒了些钱的村民开始再次居家搬迁,有的去了同心,有的去了红石堡,最远的去了新疆。
刚到村边,一个叫于得福的小男孩跑了过来,虽然一眼看上去就知道这孩子智力有些缺陷,但他友善、好奇的目光能让人打消一切顾虑。

于得福患有先天疾病,但妈妈依旧尽可能好的照顾他,抚养他长大。懂事的儿子也会尽自己所能做点事,帮妈妈赶羊,并时不时的夸妈妈漂亮。

于得福放学沿路回家,不远处,他的妈妈和杨秀燕的妈妈刚刚放羊回来。柏油路是今年新铺的,但没什么车路过这里,旁边的村舍基本都已废弃。

离家不远的农田里,杨彦银忙着耕种,没空回来陪自己的女儿。

杨家有一口水窖,难得落下的雨水都会被收集到这里。


杨秀燕的鞋是妈妈给做的,小了,被脚趾撑破两个洞……


杨秀燕的堂姐杨小燕高考过了二本分数线,这让一家人都很开心,两个月后她就会离开村子外出上大学。

杨秀燕的妈妈叫小田阿姨来家取点儿韭菜,这两年雨水不错,韭菜也能长出来。小田手上的手镯是防银的,花了五块钱。


杨彦银也想带着妻女离开这里,为让家人过得好一点,他外出打工,但因劳累身患重病,去年因看病花了十万元钱,这平时想都不敢想的十万元钱让杨彦银花光了打工积蓄,还欠了一身借款。现如今,杨家的收入主要靠十亩旱地种的洋芋等农作物,以及家里养的十多只羊。小女儿杨秀燕在邻村上学不花什么钱,但大女儿在双河上中学,虽说义务教育不交学费,但一年下来各种杂费、生活费也得花掉三、五千块钱,这给家里带来的压力很大。尽管如此,杨彦银还是打算让孩子继续上学,考上大学,离开这里。
杨彦银说,几年来村里能有点积蓄的人家都搬走了,有些地也就因此撂荒,这样他还能多捡点地种,尽可能让家人过得好一点。去年有村干部来家里说别再盖新房,政府有可能搞整体移民搬迁,现在村里只剩下六户人家,能让村民少花些钱的整体搬迁还没有音信,贫穷让他们只能无奈的继续等待。

黄昏中,村北头,杨秀燕的堂姐杨小燕站在门前,穿着更像城里孩子的杨小燕刚知道了自己的高考成绩,过了二本,两个月后就可以去上大学了。杨小燕是村里的骄傲,也是杨秀燕的榜样,她也希望自己能像堂姐一样上完小学、中学,考上大学。

黄昏中,院子里,杨秀燕和妈妈依偎在一起,等待劳作一天的父亲回家,他们想离开这里,离开这片贫瘠的土地,但要能依旧相守在一起。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