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中国远征军题材的影视剧不断涌现,更多的国人了解到抗战中这支充满传奇色彩的部队,可为什么组建这支部队,这支部队的最终任务是什么,却不被更多人知晓。当年,保护滇缅公路这条运输大动脉才是中国远征军与盟军的最终战略目的,在这条1100多公里长的公路的相关战场上,先后有40多万中、日、英、美等国军人阵亡,而死难的中缅平民则有近百万之众……

滇缅公路,从缅甸腊戍到中国昆明的公路,它原本是为了抢运中国政府在国外购买和国际援助的战略物资而于1938年开始紧急修建的,从中国昆明到与缅甸腊戍,再与那里的中央铁路连接,直接贯通缅甸首都仰光港……
周末的清晨,云南昆明市西郊,十多位青年开车在路边集结,他们准备结伴沿着这条路进山度周末,在他们身后树丛中有一个大石碾的纪念碑,上面标注着这里是滇缅公路的起点,但在我看来,这里是输入战略物资的终点。

1937年底,滇缅公路沿线近30个县的劳工约20万人被征集来建设这条公路,这些人中,有大部分是老人、妇女和孩子,因青壮年大部分都应征入伍。筑路大军中有多个民族,汉、彝、傣、景颇……随着公路向西延伸,修路的成员就会已当地少数民族为主体。他们没有先进的工程设备,用大石碾等传统工具,在一批专家的指导下支撑着公路向前。1938年8月底,经过20多万人的艰苦努力,全中国甚至全世界瞩目的滇缅公路终于通车。当时,国统区内的几乎所有报纸都报导了这个极其鼓舞人心并震惊世界的消息。随着日军进占越南致使滇越铁路中断,滇缅公路竣工不久就成为中国与外部世界联系的唯一的运输通道,这是一条滇西各族人民用血肉筑成的国际通道,滇缅公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扮演者重要的角色。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滇缅公路国内段改称昆畹公路,1990年又改为320线。据1957年的路况调查资料,滇缅公路弯道半径小于20米的弯道有近千个,有的弯道半径仅有8米;纵坡大于9%的有500多段,有的达18%以上;有近千道临时式涵洞,上百座临时式、半永久式的桥梁。如今,这条大通道从昆明至龙陵573公里已建成高速公路。今天的昆(明)瑞(丽)公路,与刚通车时的滇缅公路相比,里程缩短了250多公里。
一位骑车青年在滇缅公路纪念碑下骑过……

滇缅老路,雨后彩虹……

陈师傅在天子庙坡下以打造墓碑为生,原本家里闲着的几间房可以做旅店,但随着高速路在山下向西延伸,旅店也不再有人光顾……



两辆村镇间运行的小面在老路上颠簸通过,数十米高处,是昆明通往龙陵的高速公路……


满载中国第五十三军士兵的卡车在滇缅公路的急转弯处聚集。摄于1944年4月24日(See+画廊提供)

滇缅公路建成时,从昆明到畹町,汽车要行驶七八天,如今,汽车一天即可到达。从昆明通往滇西的公路几经改造、更替,早已不再是原来意义上的滇缅公路,但云南人很难了却滇缅公路的情结,一直习惯将通往滇西、通往缅甸的公路称为滇缅公路,还有很多人记得它六十年前的名字——“史迪威公路”、“抗战公路”……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