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八点,我和王队搭乘穿越小队的皮卡给养车先行出发,从尉犁县到三十四团,打算从那里进入罗布泊。三十四团团部所在地有个新疆名字——铁干里克,意思好像是“刺牙子”,估计是说这里骆驼刺很多吧。十年前我们进楼兰时,这里就是最后的休整地……

我们沿着218国道前行,右侧是中国第一大内陆河——塔里木河,沿途有不少水泵在河中抽水,如果不知道,你也许会把它当做一条普通引水渠。塔里木河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里木盆地北部,上游有三源:阿克苏河、叶尔羌河、和田河,它们在阿瓦提县肖夹克附近汇合后称塔里木河。清朝后期,塔里木河在上、中游有五条支流,还有喀什噶尔河和渭干河。后因灌溉面积扩大,源流引水干渠增至563条,支渠1887条,灌溉农田面积60.1万hm2(据《新疆图表》统计)。人工渠道增多,引水量增加,使喀什噶尔河在清末、渭干河新中国初就无法流进塔里木河。1949年以后,上游三源流灌溉面积由35.1万hm2扩大到1995年的77.7万hm2,为灌溉这些土地,修建大型干渠5985km,包括支、斗、农渠总计渠系长度达到58732km;同时还修建各种渠道建筑物84413座,年引水量达148亿m3,占三源流多年平均总径流量的75.5%。这就使得叶尔羌河从80年代以后再无水补给塔里木河,和田河季节断流时间更长,阿克苏河只有在洪水期有水下泄,枯水期全部通过塔里木河拦河闸引入阿拉尔灌区。塔里木河干流枯水期全部是回归水和农田排水,洪水期只能流到恰拉和大西海子水库,大西海子水库以下从80年代以后基本断流,只遗留320km的干河道。
在半世纪以前,塔里木河的河水源源不断流入罗布泊,那里曾经芦苇密布、湖水荡漾,打上条一米长的大鱼不在话下。如今,罗布泊已经干涸很多年……

海鸥!到海边了?

还是乌鸦多,如果塔里木河现在这点水都没了,估计这里连乌鸦都不呆了……

路上经过一个团部,树林间有几栋小楼呈现在眼前,小彭说那是这个团八大常委的宅院……

与两辆4500汇合后,我们从三十四团进入罗布泊,离开有树的地方不过几百米,道路便被一个个起伏的沙包掩埋。小彭驾驶的给养车在第一个沙包就遭遇陷车,此时我才知道,小彭以前没进过罗布泊,开车最远也就到过离尉犁二百多公里的三十六团,此行也是想真真感受一下离家不算太远罗布泊。断后的胖子开着4500绕过皮卡将其拖出沙包,这只是开始,刚离开有人居住的地方几百米……

一个接一个的沙包将三十四团进入罗布泊的道路掩埋,4500通过都有些费劲,后斗装满汽油、柴油、饮用水的皮卡根本无法通过,这让领队刘英智很是挠头……

沙土很松……

通过很难……

从三十四团的检查站开进两公里已经耗时两小时,由于小彭对车辆不熟悉,加之从没走过这般路,遇到麻烦不足为怪。4500的两位司机许峰和胖子(梁波)已是经验丰富的老罗布泊,见此情形也是尽可能心平气和的帮小彭解决问题增加经验,毕竟谁都曾经当过新手。许峰开着先头车探路,有段二百多米的道路完全被沙子掩埋,据几位骑摩托路过的当地人介绍,过了这二百米就好了,但皮卡没有可能通过。从此前行四十多公里就是第一个目的地——营盘古城,但我们眼下被这二百米的道路阻拦……
刘英智与许峰、胖子商量决定,原路返回,退至三十二团绕行进入罗布泊,那段路很烂,而且要多走两百来公里,但至少皮卡可以勉强通行……

回到三十四团检查站时,有条小一尺长的蜥蜴出现在路边草丛中……

旋风……

在三十二团进罗布泊的烂路中,小彭努力提高着自己的车技。傍晚时分,许峰突然开着先头车掉头而行,断后的胖子用对讲机告知,自己不小心捂车了,大意了!大意了!皮卡都过去了……

天色渐暗,我们在距营盘古城两公里处扎营……

朱朱主厨,准备晚饭……


睡觉前我跟王队说,感觉小彭与皮卡很难坚持过第二天……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