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冬以来大风不断,这潮白河正好是条风道,风自然比城里还大得多,可就在这样的天气里,来回过河一趟就是一身汗,大风让摆渡更困难……”

北京通州区西集镇尹家河村与河北香河县的王店子村之间,李连在50多米宽的潮白河上摆渡,大风推着成片的冰凌不断撞击着摆渡船。摆渡船是村民们必不可少的出行工具,李连是河上的几位艄公之一。据他介绍,这段河岸的摆渡点有南北两个,共四位艄公,南侧渡口是他和外甥李国新,北边则是北京人赵作喜、赵作新兄弟。李连不确定摆渡码头有多少年历史,但上百年总是有的。摆渡船是用两艘小船焊在一起的,上面铺着板几块厚木板,三年前李连造这条船花了一万多块,而这样的渡船每隔七、八年就得换一回。李连说他十多岁岁开始就和父亲在这里摆渡,当兵、工作十多年后又回来干这行,如今转眼又是二十多年。


河岸东侧有个用石棉瓦、塑料布搭起的小窝棚,里放着一把破沙发,李连可以在这里休息,小门冲南,可挡北风,但早已松垮的窝棚四处漏风,好在阳光还能带来些温暖。


普通线手套一天就报废,厚些的绒布手套也很难使上一星期……

二十多年来,随着钱越来越不值钱,渡口的船票也从每人5分钱涨到现在每人单趟1块,汽车每趟5元。一天几十个来回,一个月下来,能有个三、四千块钱进账,但这前不是一般人挣得了得,辛苦。但有一点,河对岸两个村的村民不收钱——白拉……


李连说如果不坐船,坐车到对岸只能绕道香河,得走个把小时。早就听说要修桥,说了二十多年了,一直没影。原因很简单,一边是北京,一边是河北,谁愿意扔那么多钱在这偏僻地方……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