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原创】三孔游(3)

(2010-11-09 07:02:33)
标签:

旅游

【原创】三孔游(3)
此院的东南、西南部,各有一片丛林似的碑碣,北墙朱栏内还镶着大量刻石均为历代帝王大臣们修庙、谒庙、祭庙后所刻。如从书法艺术上来看,真草隶篆,各有千秋。另有几座石碑从侧面记载了元末红巾军、明代中期刘六、刘七、明末徐鸿儒等农民起义的情况,是研究农民革命历史难得的珍贵史料。

【原创】三孔游(3)
奎文阁始建于宋天禧二年(公元1018年)始名“藏书楼”金章宗在明昌二年(公元1191年)重修时改名“奎文阁”,清乾隆皇帝重新题匾。“奎”是星名,二十八宿之一,来西方白虎之首有星16颗,“屈曲相 钩,似文字之画”,所以《孝经》称“奎主文章”,后人进而把奎(魁)星演化为文官首。后代封建帝王为赞颂孔子,遂将孔庙藏书楼命名为奎文阁。
【原创】三孔游(3)
奎文阁高23.35米,阔30.1米,深17.62米,黄瓦歇山顶,三重飞檐,四层斗栱。内部两层,中夹暗层,层叠式构架,底层木柱上施斗栱,斗栱上再立上层木柱。奎文阁结构合理,固坚异常,自明弘治十七年(公元1504年)重修以来,经受了几百年风风雨雨的侵袭和多次地震的摇撼,虽然康熙年间的大地震使曲阜“人间房屋倾者九,存者一”,而奎文阁坚固的旁证仍然无恙,岿然屹立,不愧为我国著名的古代木结构建筑之一。阁西碑亭中记载康熙年间地震的石碑就是奎文阁坚固的旁证。阁前廊下石碑二幢,东为“奎文阁赋”,系明代著名诗人李东阳撰文,名书法家乔宗书写;西为“奎文阁重置书籍记”,记载着明代正德间皇帝命礼部重修赐书庋藏的情况。
【原创】三孔游(3)

【原创】三孔游(3)

【原创】三孔游(3)

【原创】三孔游(3)

【原创】三孔游(3)

【原创】三孔游(3)
大成门南端的十三碑亭系金代以来逐代增建而成,能工巧匠们充分运用传统的勾心斗角的建筑手法,巧妙地解决了建筑结构空间的问题。
【原创】三孔游(3)
“勾心斗角”,亦作“钩心斗角”。诸角向心,叫“钩心”,诸角彼此相向,像戈相斗,叫做“斗角”。“勾心斗角”本意为宫室建筑的内外结构精巧严整,后人用它比喻各用心机,明争暗斗,含贬义。
【原创】三孔游(3)

【原创】三孔游(3)
十三碑亭北,有五门并列居中的一座名大成门,是孔庙中第七道大门。 “大成”,是孟子对孔子的评价。他说:“孔子之谓集大成”,赞颂孔子达到了集古圣先贤之大成的至高境界。此处,五门大开,将孔庙分作三路:东为承圣门,内奉祀孔子上五代祖先;西为启圣门,内奉祀孔子父母;中路大成门,主祭孔子夫妇,并以历代先贤先儒配享从祀。三门并立,左掖金声门,右掖玉振门。“金声”是击钟的声音,表示奏乐之始;“玉振”是击磬的声音,表示奏乐之终,用以象征孔子思想集古圣先贤之大成。
【原创】三孔游(3)

【原创】三孔游(3)

【原创】三孔游(3)
在孔庙大成门内石阶东侧,古桧挺拔高耸,树冠如盖。据记载,古桧原为孔子亲手所植,几经枯荣毁于火难。今存桧树为清雍正十年(公元1732年)于古树桩下复生的新枝长成的。树东有明人杨光训“先师手植桧”被人视为孔子思想和孔子后裔兴衰的象征,倍受敬仰。先师手植桧,至今约有2400年树龄,依然保存完好。
【原创】三孔游(3)
“杏坛”,相传为孔子讲学的地方。孔子杏坛设教记载最早见于《庄子,渔父篇》:“孔子游乎缁帷之林,休坐乎杏坛之上,弟子读书,孔子弦歌鼓琴”。但是原址在哪里却无记载.宋天禧二年(1018年),孔子四十五代孙孔道辅监修孔庙,将正殿后移扩建,以正殿旧址“除地为坛,环植以杏,名曰杏坛”,金代始于坛上建亭,由当时著名文人党怀英篆书“杏坛”二字。
【原创】三孔游(3)
杏坛十字结脊,四面悬山,黄瓦朱栏,雕梁画栋,彩绘精美华丽,坛前置有精雕石刻香炉,坛侧几株杏树,每当初春,红花摇拽。乾隆皇帝曾为之赋诗:“重来又值灿开时,几树东风簇绛枝,岂是人间凡卉比,文明终古共春熙。”
【原创】三孔游(3)
拍摄时间:2010 8 4
历史上的今天:

2000年11月9日《夏商周年表》正式公布

    经过200多名老中青专家学者5年的努力,上溯中国文明起源,下启中国文明走向的夏商周三代终于有了较为明确的年代学标尺。2000年11月9日,“夏商周断代工程”正式公布的《夏商周年表》,把我国的历史纪年由西周晚期的共和元年,即公元前841年向前延伸了1200多年,弥补了中国古代文明研究的一大缺憾。

    中华文明是举世公认的文明之一,又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一直绵延传流的文明,但标志着中华文明由兴起到繁盛的夏商周三代却一直有世无年,成为中国历史以及世界历史上的重大缺憾。世纪之交得以完成的这份《夏商周年表》,为填补我国古代纪年中的空白作出了巨大而坚实的努力。根据这份年表,我国的夏代始年约为公元前2070年;夏商分界约为公元前1600年;盘庚迁殷约为公元前1300年;商周分界为公元前1046年。年表还排出了西周10王具体在位年,排出了商代后期从盘庚到帝辛(纣)的12王大致在位年。

  夏商周断代工程首席科学家李学勤在今天的新闻发布会上说,于1996年5月启动的国家“九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夏商周断代工程”,向从西汉开始历代学者便上下穷索的历史难题发起了冲击。5年来,这一工程集中了我国历史学、考古学、天文学和科技测年学等学科门类的200多名老中青专家学者,依照系统工程的要求,分别设立了9个课题44个专题,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以不同方法、不同方式对夏商周三代的年代学问题进行了全面和全新的研究、考证。与以往千余年传统年代学研究所不同的是,这一工程采取了多学科联合攻关、交叉研究的方法,尤其是对于那些有较大争议、又对整个断代框架至关重要的年代更是采取了非常谨慎的态度,力求使结论得到多线索、多角度的支持。

  2000年9月,在各个专题分别通过验收基础上,“夏商周断代工程”提出了有多学科研究成果支撑的、满足了尽可能多条件的、与相关数据尽可能吻合的、各历史阶段年代互洽的《夏商周年表》和《夏商周断代工程阶段性1996-2000成果报告》,并通过了国家验收。工程专家组和工程验收组认为,这是目前为止“最有科学依据”的夏商周年表,是在现有条件下所能取得的最好成果,代表了年代学研究的最高水平。

   夏商周断代工程首席科学家李伯谦教授、仇士华教授、席泽宗院士及专家组其它成员也出席了今天的发布会,他们表示,年表只是阶段性成果,还有待完善和细化,今后随着更新的考古发现和研究将做进一步的更正调整。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