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三孔游(3)


标签:
旅游 |
此院的东南、西南部,各有一片丛林似的碑碣,北墙朱栏内还镶着大量刻石均为历代帝王大臣们修庙、谒庙、祭庙后所刻。如从书法艺术上来看,真草隶篆,各有千秋。另有几座石碑从侧面记载了元末红巾军、明代中期刘六、刘七、明末徐鸿儒等农民起义的情况,是研究农民革命历史难得的珍贵史料。
奎文阁高23.35米,阔30.1米,深17.62米,黄瓦歇山顶,三重飞檐,四层斗栱。内部两层,中夹暗层,层叠式构架,底层木柱上施斗栱,斗栱上再立上层木柱。奎文阁结构合理,固坚异常,自明弘治十七年(公元1504年)重修以来,经受了几百年风风雨雨的侵袭和多次地震的摇撼,虽然康熙年间的大地震使曲阜“人间房屋倾者九,存者一”,而奎文阁坚固的旁证仍然无恙,岿然屹立,不愧为我国著名的古代木结构建筑之一。阁西碑亭中记载康熙年间地震的石碑就是奎文阁坚固的旁证。阁前廊下石碑二幢,东为“奎文阁赋”,系明代著名诗人李东阳撰文,名书法家乔宗书写;西为“奎文阁重置书籍记”,记载着明代正德间皇帝命礼部重修赐书庋藏的情况。


大成门南端的十三碑亭系金代以来逐代增建而成,能工巧匠们充分运用传统的勾心斗角的建筑手法,巧妙地解决了建筑结构空间的问题。
“勾心斗角”,亦作“钩心斗角”。诸角向心,叫“钩心”,诸角彼此相向,像戈相斗,叫做“斗角”。“勾心斗角”本意为宫室建筑的内外结构精巧严整,后人用它比喻各用心机,明争暗斗,含贬义。

十三碑亭北,有五门并列居中的一座名大成门,是孔庙中第七道大门。 “大成”,是孟子对孔子的评价。他说:“孔子之谓集大成”,赞颂孔子达到了集古圣先贤之大成的至高境界。此处,五门大开,将孔庙分作三路:东为承圣门,内奉祀孔子上五代祖先;西为启圣门,内奉祀孔子父母;中路大成门,主祭孔子夫妇,并以历代先贤先儒配享从祀。三门并立,左掖金声门,右掖玉振门。“金声”是击钟的声音,表示奏乐之始;“玉振”是击磬的声音,表示奏乐之终,用以象征孔子思想集古圣先贤之大成。
在孔庙大成门内石阶东侧,古桧挺拔高耸,树冠如盖。据记载,古桧原为孔子亲手所植,几经枯荣毁于火难。今存桧树为清雍正十年(公元1732年)于古树桩下复生的新枝长成的。树东有明人杨光训“先师手植桧”被人视为孔子思想和孔子后裔兴衰的象征,倍受敬仰。先师手植桧,至今约有2400年树龄,依然保存完好。
“杏坛”,相传为孔子讲学的地方。孔子杏坛设教记载最早见于《庄子,渔父篇》:“孔子游乎缁帷之林,休坐乎杏坛之上,弟子读书,孔子弦歌鼓琴”。但是原址在哪里却无记载.宋天禧二年(1018年),孔子四十五代孙孔道辅监修孔庙,将正殿后移扩建,以正殿旧址“除地为坛,环植以杏,名曰杏坛”,金代始于坛上建亭,由当时著名文人党怀英篆书“杏坛”二字。
杏坛十字结脊,四面悬山,黄瓦朱栏,雕梁画栋,彩绘精美华丽,坛前置有精雕石刻香炉,坛侧几株杏树,每当初春,红花摇拽。乾隆皇帝曾为之赋诗:“重来又值灿开时,几树东风簇绛枝,岂是人间凡卉比,文明终古共春熙。”

拍摄时间:2010 8 4
前一篇:【原创】三孔游(2)
后一篇:【原创】三孔游(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