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早就听说过这本书,很喜欢这个书名,只是对杨戬这个人物并没有多大的感觉,因此一直都没有动念翻看过。直到前几日,上班无聊,只想着,那就看一看,权当消遣时光好了,就这么漫不经心的点了进去。
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人的一生短暂又漫长,本就难免存有几许憾恨,追悔,甚至怨怼。而神仙,纵是长生,却依旧与人类一般,有着七情六欲,终也逃不开那层层束缚。
看着水镜中回溯的过往,我知道,亲情,从始至终,都是压在杨戬心头,卸不下也不愿卸下的重担。
不得不说,杨戬虽是文武全才,智谋过人,但在教育自己三妹的事情上,却做得不怎样。不知道是不是所谓的关心则乱?笑。那么疼宠三圣母,几乎事事依她,三妹什么都是好的,什么都是对的。若是有过错,那必定全是他这做兄长的错。
这样的溺爱,使得三圣母在二哥面前越来越骄纵,越来越理直气壮地享受二哥对自己的宠爱,和付出,越来越不会再为二哥着想。最终兄妹的决裂,杨戬并不是毫无过错的。
然而我仍是为他心疼。纵然有过,那也不过是兄长爱护胞妹的一片真心。就算三妹伤他至深,他也从不曾心生一丝不满,甚至,已经是走到那样的令人心寒的境地,只不过看到三圣母一面,听她唤一声二哥,他所有的付出,所有的伤痛,就似乎都已化成满足。在地府黑水狱中,小玉的幻相仅仅是在对杨戬用刑过后,因为被抹去的那段在真君神殿的记忆,潜意识地抱住他痛哭流泪,就已成了狱中杨戬的最大宽慰。而沉香,杨戬最不放心的也许便是他太过鲁莽吧?不止一次的气恼太息,为了这个外甥费尽心血。就连在黑水狱中被沉香的幻象酷刑折磨,杨戬最在意的竟仍是——外甥用刑的方法不对,还是那么不动脑子……
是不是真的,爱着的人,心最低呢?付出给至亲至爱的,永远都嫌不够,却只需要对方如斯微薄的一点回应,就能欣慰许久许久。
杨戬一直坚持,做与不做,皆是他的选择。就连死,也是如此。否则以杨戬的布局机深,算无遗策,便是为自己留一条后路,又有何难呢?然而他终是一步一步,将自己算进局中,一步一步,将自己推向死路。每一步踏出,既沉又稳。
是什么样的绝望才能让一个人,一心求死?如果有一丝一毫的可能,杨戬必是希望能留在世间,一家人在一起。然而即便是在梦中,这样的梦境也都是奢望。
没错,为了保全他的三妹,为了救出他的母亲,为了成全他的外甥沉香,设下这样的一个局,确实使得他生死两难,但,并不是完全的了无生机啊。若是杨戬不消去龙四公主和小玉的那段关于他的记忆,若是能将真相澄清,一切就都会有所不同。
然而他想的是什么?当沉香怒举神斧劈下之时,他仍是只担心那些他殚精竭虑所要护周全的人,知道真相会愧疚。于是宁可身死也不忍伤害他们哪怕一丁点。
但我觉得并不仅仅只是因为亲情,并不仅仅只是因为如此而已。
从亲眼目睹父兄的死亡;从他母亲瑶姬扇落的那一巴掌,口口声声的斥责他是孽子,指责他害死了一家人;从瑶姬愤恨厌恶的目光中……是不是从这时候开始,杨戬就认定了自己是个罪人?
他将自己定位在这样的位置上,认定自己便是害死父兄,害母亲被压桃山,害他疼爱的三妹打小就失去父母的罪人。罪人理所应当要付出一切去赎罪,罪人理所应当承担所有的罪责和折磨,罪人理所应当要以死谢罪……在他看来,是不是一切本就该是这样的理所应当,天经地义呢?
背着这样沉重的枷锁,无止尽的自我谴责,再到后来,为了救母,为了掌握权柄,又违背本意做了多少恶事?直到三圣母爱上凡人刘彦昌,与杨戬翻脸,他终于亲手将他最最宠爱的三妹压下华山,让他的三妹遭受了同母亲一般的苦难。
那二十来年,三圣母过得多么痛苦,杨戬就承受着比那痛苦更甚百倍的煎熬。
杨戬不止一次的说,他累了。
我不觉想起另一部剧中的一个人物,杨戬和他在某些方面,似乎有着极大的相同之处。那个人幼年亡父,后又失手弑母,就如创造这个人物的编剧所说,当受害者与加害者是同一个人的时候,就只能自我折磨。因为,作为加害者——至少,杨戬自认是加害者,他想赎罪,但,他自己就是受害者,这根本是不可赎之罪,毕竟,最有资格审判他的人,就是他自己。
“罪与赎,永远不会在天平的两端来衡量,一个人犯下了多少的罪,不可能用多少的功来抵消,杀了一个人,也不会因为救了一个人而获得弥补,更不会因为受了几十年的牢狱而获得平衡。”——三弦
误会可以澄清,真相可以大白,三圣母、瑶姬、沉香等等,都会宽恕,不,是敬佩他杨戬的舍己为人,愧疚自己对他的误解和伤害。可是那又如何呢?就算天下人都明白真相,都理解他的作为,杨戬,他也永远无法原谅自己,永远,找不到救赎的路。
也许,如此,死,对他而言,反是求之不得的解脱罢?
但我相信这个男儿,是到死,都坦然无憾的。不是畏缩逃避,而是在完成了自己所有的责任之后。
水镜所显现的一切,都早已如东逝的流水一般不可追寻。然而,在水镜内的三圣母,沉香,小玉三人,即使与杨戬并不在同一个时空,即使杨戬并不知道,却终于是陪伴着他一路走来。
这样,是不是也是一种,在一起的方式呢?纵然并不如人意,不完美。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