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城位于连云港南云台山脉西南端,处于新浦、海州、灌云三区县的接合部,宁连高速、连徐高速、连灌大道穿镇而过,镇南的妇联河接烧香河直通大海,北距市中心6公里,东北距花果山景区10公里。
《汉书·昭帝记》载:“昭帝三年冬月,凤凰集东海,遣使者祠其处”。皇帝颁诏书建凤凰祠,这在中国历史上空前绝后,凤凰城名称从此诞生,距今已有近2100年历史。

云台山古称郁州,坐落在海中,是传说中的海上的灵山仙岛。南城东山、西山如同振翅飞翔的凤凰,与隔海相对的孔望山之间,古代曾有一道狭长的海峡———恬风渡。成群结队的商船、渔船、运盐船在这里集散,可以直接入海,也可通过扬州进入长江,是古代沟通河海的黄金水道。

南朝泰始七年,因海水上浸,东海县治所从南云台山北的新县(今朝阳镇)迁到南城,刺史刘善明“垒石八、九尺高”筑凤凰城;唐贞观十三年,丞相魏征曾为南城的南门题写“宁海门”三个大字;南宋丞相贾似道,为抗击金兵,把隋唐建的城墙连接加固,城周达十三公里;南宋端平二年至景定二年,海州治所迁到凤凰城,俗称“东海州”;明永乐年间,淮安指挥佥事周德卒又把原城墙加高二尺五寸;清顺治年间,兵部尚书苏纳海以“海禁不佳”为借口,强行把东南沿海诸岛(包括云台山)居民迁入内地,名曰“裁海”,从此凤凰城荒芜凋零。至康熙18年才实现“复海”,离散居民纷纷返回家园,但南城雄风不再;
南宋建炎二年至清咸丰五年,黄河夺淮从苏北入海,带来大量泥沙,使云台山周围逐步沧海变桑田,恬风渡海峡淤塞,这一不可抗力量造成了南城水陆要冲、黄金口岸地位不复存在。清咸丰年间,古城曾进行大规模复修,海州牧黄金韵题“古凤凰城”四个大字,至今仍保存完好。

1958年,凤凰城被拆毁,仅南门留存;2006年由又经市文管会投资修缮。古凤凰街又叫六朝一条街,其南门是苏北目前惟一保存完整的城门。

凤凰街从城门向北全长三华里又九十九步,故有“南头到北头,三里出点头”之谣。这条街是远近闻名的“龙骨型”青石板路,石板路上一条清晰可见的古车辙痕迹见证了这条老街过去车水马龙的繁荣景象。


路两旁的民居,鳞次栉比,首尾相连,却都是东西向大门。除了部份为砖砌墙体,大部份仍然保留了南城典型的建筑风格——乱石砌墙,历经风雨一二百年却一如当初。青瓦屋面,斗拱出檐伸向街心。街心两侧门面过去大都是铺面,保持了明清时代“前店后坊”还有后花园的传统住宅模式。一般每户都有两三道穿堂,三四进庭院,住房却又是南北向,大都是“金”字木梁,砖椽,有的带抄手廊,屋内罗砖铺地,屏风隔断,保持了清代的建筑风格。


老街一度主要居住着江、杨、武三大姓,而且各有擅长:武家钱,江家嘴,杨家跑跑腿。三大姓互为表兄弟,彼此互相团结,保持了老街长期的繁荣稳定。后来由于海岸线的东移,南城逐渐失去了昔日的繁华,老街也随之萧条,到了文革期间,绝大多数房屋厦檐被拆除,仅有一些古老的庭院建筑和遗存的“上马石”还依稀可见。



从地方史料查看,连云港南城江、杨、武三大姓的始祖都是东海千户所千总(武官,正五品),隶属朝廷中军都督府。其中,武姓始祖武成,字得城,祖籍山西太原府,后迁居湖南常德府桃源县,明朝初年,奉母从军镇守连云港,曾抗倭寇、战大漠、守云贵、镇守铁岭九载。景泰元年(1450年)恩授武略将军,正千户职,世袭副千户,恩荫十世。因母逝葬在南城,后功成身退回南城定居。后世以其忠孝双全,赞誉甚多。
武迎吉,字耀东。连云港南城人,行武出身,从军后爱国爱民,在海上与倭寇作战,屡立战功,从东海营兵士逐级升为福山镇总兵,镇守长江口,使海上倭寇闻风丧胆。此后倭寇又在山东半岛嚣张,武迎吉奉调任登州总兵,敕封武显将军(正二品),统管山东水师,兼任登州(今烟台)侯。他与军民同仇敌忾,把倭寇打得落花流水,深得朝廷褒奖和人民爱戴,登州人为他建立了“生寿馆”。南城东大街有一处宅院,历史上号称侯府。

武同举(1871—1944年),字霞峰,别号两轩、一尘,连云港南城人。清光绪年间先后考中秀才、举人、拔贡,清末任海州直隶州通判。民国建立后,武同举曾任《江苏水利协会杂志》主编、国民政府江苏水利署主任,兼河海工科大学水利史教授等职。武同举一生致力于水利事业,参加了连云港开港建设的水文地质勘察工作,发表了大量的水利著作。主要有:《江苏水利全书》、《江北行水今昔观》、《会勘江北运河日记》、《测绘海州港口导记》、《吁兴苏北水利文》、《导淮罪言》、《江北运河为水道系统论》、《导淮入江入海之研究》、《淮北水道历史与今日现势之比较》《泗、沂、沭分治合治之研究》、《宋元明代之黄河》等。他的生平事迹被连云港电视台与南京电影制片厂联合摄制了电视剧《百年梦幻》(上下集)。


历史上南城还是苏北地区有名的佛、道胜地,城内有大小庙宇27座。而普照寺建筑历史最长,发迹于宋。据州志记载,始建普照寺者为一藏禅师,淮安南建义村人。常往返于东陬山和宿城一带。东海县安抚使张汉英多次使人征召,禅师遂来南城。于宋咸淳间(1265—1275)在县衙后建庙建塔,庙名“普照寺”,结集僧徒于此念佛,遂成名刹。元末,王信率农民起义,占据南城,毁塔拆庙,改筑防守工事。



清康熙卅二(1675),官府提倡建城隍庙。于是在普照寺的旧基上筑城隍庙。城隍是守护城池的主神,道教称其为“剪恶除凶、护国安邦”之神。古代称有水环护的城为“池”,无水环护的城为“隍”。后唐清泰元年(934)封城隍为王。现今的城隍庙正殿供城隍神像,旁有判官周二老爷,为城隍缉凶除奸,是城隍的得力助手。东西厢房为大奶奶二奶奶的卧室。






(以上相关史料来源网络)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