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穷”演讲,讲得最穷伤得最深
(2014-10-20 15:59:08)
标签:
教育 |
分类: 穷娃号外 |
“我来自一个农村家庭,父母均无固定工作。父亲是一名残疾人,为了给父亲看病,家里花掉了所有积蓄。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我无数次地想放弃学业……”
听说过选美、选举、选修,但是您听说过“选穷”吗?近日,中央电视台《新闻1+1》播出的沈阳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某班级的“选穷”演讲,让我们大开眼界。
据报道,按照学校的要求,全体在校学生,只要家庭困难者均可参加助学金申请。但是,为了掌握贫困生的实情,该校采取“演讲比穷”的方式进行。这表明,要想申请助学金,交罢扣了公章的贫困证明还不够,还要在全班同学面前讲家里有多困难,为认定贫困生资格,贫困学生需当众演讲接受投票,得票高的才有资格得到助学金。这样的差额选取“穷人”的方式对这些学生来说究竟是公平还是伤害?
我们再来看一段学生采访:
有媒体记者采访了该校学生小刘,小刘说,她是外地来沈读大学的学生,家境贫困,可正是贫寒的家境养成了她好强不服输的性格。“我最不爱在别人面前说我家里的情况,不想让大家知道我家困难,不想让人同情,更不想成为别人的笑柄。”小刘说,“可现在要认定贫困生资格,拿助学金和奖学金,就必须在全班同学面前讲我家困难的情况,真是开不了口!”
学院在认定贫困生资格的环节上,采取公开公平公正地评选办法是情有可原的,但是,这种通过“选穷”演讲比赛差额选取贫困生的方式,真是有点打人一嘴巴的感觉,让人不禁感叹,讲得最穷伤得最深!
首先,每位提交贫困申请的学生除了要上交贫困认定材料外,还要在同学面前将自己贫困的家境和盘托出。这犹如像在众目睽睽之下,讲述自己内心深处最沉痛的隐私,就像大家合法地偷窥一个人的日记,让人缺少被尊重和被保护。
其次,这种差额选举,自然会有人欢喜有人忧。自然有人擅长演说,或者有的人不愿意过多地阐述自己的家庭背景,愿意讲,得票自然多,这样真的公平吗?有的学生平时生活真的很贫穷,倘若“选穷”不能选得上,怎么体现国家助学金的真正意义呢!
无独有偶,近日,华西都市报城市读本也报道了一则助学金评选的新闻,报道称在四川广安的一家技术学院建筑与城市规划系官方网站发出通知,家庭困难的学生如果想申请助学金,就必须要参加一个主题征文活动,并以此作为评选助学金的前提条件。
沈阳大学提倡“大声说出我贫穷,穷者要有好口才”,而不难看出,这所高校提倡的则是“大方写出我最穷,贫穷需要好文采。”这一动一静,让我们想起,某个夏天,那些博人眼球的选秀节目,暂且不论选手能力技艺如何,单单那些声情并茂的故事,都让人“回味无穷”。好多选手讲起自己的生活,往往声泪俱下,“以情感人”获得成功,因此,“哭穷”、“比惨”效仿者众。
这场“别出心裁”的演讲比赛,最大的赢家是谁呢?
学校用这种方式,来获取学生心中,公平公正的无私形象,结果,却成了让学生“自虐”的大领导者,学校就犹如某部大片的导演,让学生体味内心被折磨,尊严被践踏的痛苦。很显然,学校最终成了这场悲剧的主导者。
成功获得助学金的“至穷”学子就是赢家了吗?家庭贫困的伤疤被血淋淋地撕开了,这种内心挣扎的过程,比大庭广众之下作检讨的痛苦,是有的一比的。这本身需要学生们放弃自尊与斯文,像一群乞儿一样“自虐”,令人无论如何也笑不起来。
落败的学生更不是赢家,更是赔了夫人又折兵,这就是一场全盘皆输的演讲。因此,这种公开海选“贫困生”的举措应该立即刹车。学校的初衷可以理解,助学金的发放体现了公平公开,但这种做法最终却变成了一种公开伤害,是得不偿失的一笔糊涂账。
其实,了解学生和走进学生的方法有很多。古人就说过:观其人先观其友。可以通过朋友采访,或者到生源地走访或者发函让相关单位协同走访,这样不仅可以适当保护学生的感情,也能做到务实,能让该发挥作用的助学金落到实处!何乐而不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