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声朗读:我的教训与经验
(2018-02-05 20:12:59)
标签:
朗读阅读 |
分类: 早期阅读那些事儿 |
大声朗读:我的教训与经验
桐桐自主阅读之初,喜欢出声朗读,可惜,那个时候的我,对朗读的重要性还没什么认知,而且对朗读心存偏见,觉得朗读会降低阅读速度,还干扰别人,于是每次桐桐朗读时,就忍不住制止她,几次反复之后,桐桐阅读不再出声了,养成了默读的习惯,而且读的很快,为此我还窃喜过一阵子。
慢慢地,我发现了一个越来越严重的问题,那就是尽管她的阅读量大的惊人,语文考试的时候却错别字连篇,阅读理解也经常失分,不是说阅读至少能促进语文学习吗?为什么她读了这么多,还连语文的基础知识都搞不定呢?带着这个困惑,我请教了一个对语文教育颇有研究的朋友。朋友反问我:她平时朗读吗?当然没有,我不好意思地承认了这一点。让她多朗读吧,朗读多了,会有改善的。朋友建议。
朋友可能是经验之谈,没给我解释太多个中的原理,但她的提醒,却让我直觉到这应该就是问题所在。于是,带着这个领悟,我一边开始陪桐桐朗读,一边开始了对朗读的研究。很快就在美国儿童阅读推广专家斯蒂芬.克拉生和吉姆.崔利斯的著作里发现了桐桐问题的部分答案:原来,习惯默读且阅读速度很快的孩子,对文本意义的识别是以句群或段落为单位的,而不会关注到每一个字,自然,对每个字长的什么样、每个字词的意思也不会太在意。万一遇到细化到每个字词的考试,就可能傻眼了。
进一步研读相关文献的过程中。我还进一步发现,原来听腻了的眼到、口到、心到等阅读要领,只有通过朗读才能实现,这个一个孩子不得不专注于文本的过程,每一个字都必须读出来才行,其实也是一个仔细玩味文本要义的过程,对于增强孩子的阅读理解能力非常有帮助,其实这个过程,也是一个部分实现了精读的过程,至少已经脱离了泛读的范畴。有助于孩子更好地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文章的表达方式甚至逻辑结构。无怪乎,日本阅读专家斋藤孝先生这样论述朗读。
斋藤孝先生讲到的朗读的文本更容易记住这个判断,后来我经验了印象非常深刻的案例。和桐桐一起参加诵读活动的小朋友中,有一个大约六七岁的孩子,爸爸妈妈每天在家带她朗读,据说每首诗词、小古文或英文朗读五遍,就这样,小小年纪的他,脑子里竟然装了数不清的成语、古诗和英文短篇,诵读活动中,老师提到什么诗词题目、英文什么的,他张口就能接上来,而且很会举一反三,活学活用。有一次老师问在座的孩子们,为什么书法字帖让大家反复把字写一行,这孩子就说,这叫“温故而知新”,老师提醒道,也可以说“熟能生巧”,这孩子听到了,就说“滚瓜烂熟”,虽然有点文不对题,但那么多大孩子回答不出来,他却能脱口而出,已经足以让人震撼了。
有一次读一个韩国专家的观点,有一个提法很是认同,这个专家说,要想了解一个孩子是否读懂了阅读材料,让他直接朗读就是了,如果孩子还不理解,肯定会读破句的,反过来,如果理解了,读起来也会顺畅很多。从这个意义上说,朗读是帮助家长了解孩子对阅读材料理解程度的最简单办法。
我个人在陪桐桐朗读的过程中,还有一个印象非常深刻的体会,那就是朗读对于增强语感的价值。桐桐朗读这两年来,不仅朗读起来抑扬顿挫更有感觉,尤其是英语的语调越来越地道。即使给她一则从来没有读过小古文或英文,她基本也不会读破句子,毋庸置疑,这就是语感的力量。
这两年因为经常在微博里鼓吹朗读,经常会有家长问我一些相关的问题,比如孩子多大可以开始朗读?朗读什么好?孩子不愿意朗读怎么办?对此我的认知和经验是,只要孩子愿意出声读,多早开始都不算早,多晚开始都不算晚,能尽早开始是孩子的幸运,但错过了一些东西也不要纠结,尽管鼓励孩子去做就没错。至于读什么,只要孩子喜欢,能唤起她开口的欲望就好,跟着孩子的感觉走就行,如果说有什么推荐的话,我感觉《日有所诵》系列、《思泉大语文》系列、《小学生小古文100课》、《小学生必背古诗120篇》、英语的牛津树系列都不错。孩子不愿意开口的话,家长可以采取多种方式鼓励她,比如亲自陪读、给她找同伴共读、给她设立一个小电台等,都是很不错的方式,桐桐就有固定的朗读伙伴,每天通过微信的语音共读(语音聊天开免提,远隔千里也像面对面),此外每周还参加图书馆的诵读活动,集体共读更有氛围呢。每天的小电台朗读也是桐桐喜欢的,因为小电台可以把自己的声音传播到无限的网络空间,现在的她,天天坚持,光粉丝就有两千多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