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扩大孩子的阅读范围、提高他们的阅读品位?

标签:
育儿阅读范围阅读品味 |
分类: 早期阅读那些事儿 |
如何扩大孩子的阅读范围、提高他们的阅读品味?
还是在去年长沙的全国首届身心学健康论坛上,我应严虎老师邀请进行发言,提问环节,有一个初三孩子的家长问了我这么一个问题,大意是:
孩子还算爱好读书的,但发现他只喜欢读有限的一两类书,比如文学、科普,而且阅读的层次及不是很高,其他的,都不喜欢,不知道该怎么拓宽孩子的阅读范围,提高孩子的阅读层次。
因为我这个人总是有点慢热,不是很擅长随机应变的现场答疑,又不是学前期的早期阅读问题,我不是很有实践经验,一时有点不知道如何给出具有操作性的建议,就原则性地谈了一点自己的认知,大意是没有研究表明这个年龄的孩子一定要喜欢什么类型的书,阅读中的快乐体验很重要,孩子喜欢读什么,只要图书的内容没有什么社会规范不允许的,家长大可不必干涉,而且,这个年龄的孩子,正处在逆反的阶段,家长干涉也未必能产生什么效果。
这位家长朋友很宽厚,虽然我的回答很蹩脚,她却没再继续质疑我什么,但实际上,我对自己的答案很不满意,虽然我在早期阅读阶段的主张是“快乐至上”,认为愉悦的体验是早期阅读的首要价值,孩子怎么读开心,家长尽管可以跟着孩子的感觉走,但对于已经在接受学校教育的中小学生来说,家长是否应该这样无为而治,我尚缺少这方面的实践经验支撑。
回来后,我便有心以读小学的女儿桐桐为“实验”对象,尝试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有没有一些方法,可以既让孩子乐意扩大阅读面,提高阅读质量,又不会让孩子感觉自己的阅读自由受到了限制?因为如果能够同时做到这两点,就可以反过来证明,孩子入学读书以后,家长是可以适当“干预”他们的阅读范围和质量的,只要不着痕迹即可。不知不觉三个多月过去了,自感对这个问题的探索有了一些值得分享的结果。尝试总结一下。
应该说,在一定条件下,桐桐的阅读范围不存在多大的问题,在别无选择的情况下,拿给她的书,不管什么题材的,基本她都能阅读。但如果让她自己去选,她所选的,就基本都是一些文学作品了,而且,在阅读质量方面,也跟我的期待有点差距,因为她偏好幽默搞笑的题材,至于品味,有的实在让人不敢恭维,比如《爆笑校园》系列等。同样地,额从图书馆借来的一些很适合孩子阅读的经典,有时候她并不会主动产生兴趣,虽然只要内容健康,任何阅读材料对于维持孩子的阅读兴趣和习惯都有帮助,都会对孩子的生命体验有所影响,但不可否认的是,更宽的阅读范围,,更高的阅读层次,对孩子的生命体验影响是不一样的,后者会让孩子更广博更有品位。
但对于孩子喜欢阅读的那些不那么经典的书,大人又不宜直接禁止,否则就像禁书一样,越禁止,越好奇。这就意味着,孩子想读,还得照让她读,但同时,必须得拿更高品味的书去影响她,这样她才能在比较中慢慢发现个中的优劣。那么,大人这个“影响”,如何才能不着痕迹呢?我尝试下来,感觉一下方法比较有效。
一、丰富孩子的相关背景知识。
我们成人往往都有这样的体验,当我们对某个领域没有任何概念的时候,是不可能对相应的读物产生兴趣的。就像我个人,几乎是个军事盲,一点常识也没有,对于武器之类的读物,就一点兴趣都没有。孩子也是一样。他们感兴趣的,往往是他们有所了解至少有点了解的领域,否则,他们很难主动去找寻相关的书来读。这一点,我在扩充桐桐对天文学读物兴趣的时候,体会尤其深刻。
受童年汇大陆老师的影响,我在探究孩子的科学教育时,发现天文学是一个非常棒的领域,对于孩子的数理逻辑、哲学启蒙、科学素养、人格塑造等,都有着很综合的教育价值,但我个人对此一窍不通,就在小夏和大陆老师的邀请下,带桐桐参加了他们的天文沙龙,一次沙龙下来,桐桐果然对这个领域有了感性认识,再加上大陆老师推荐了一些书,回家路上就嚷着让我给她买来看,等都等不及,我便趁热打铁,把家里原来买的一些跟天文有关她又不是多感冒的读物翻出来,小家伙竟然一反往常的被动态度,在妈妈午睡的时候,把那些读物又读了一遍,读了一遍还不过瘾,我午睡醒后,又让我带她去图书馆借相关读物了。
二、给孩子“体验”的机会
就像我们对某种商品的使用价值没有任何体验时就很难对它产生兴趣一样,孩子也是这样,有时候他们漠视某本经典,并不是因为那本书的内容不合他们胃口,而是不知道里面是如何好。这个时候,如何想办法让孩子体验到阅读那本书的乐趣或意义就变得十分重要了,通常而言,我会尝试“音频过渡法”或自己先读给她听一部分试试。
我在带领桐桐阅读的过程中,早就有一个发现,那就是桐桐对某个读物不感兴趣的时候,如果能够想办法让她接受这个读物的音频,那么她爱上纸质版本的概率几乎是100%。
比如,桐桐很小的时候,小雪阿姨送给她一套“玛蒂娜的故事”绘本,加上配套的贴纸,整套有70多本,画面温馨可爱,谁知拿给她看时,小家伙并不是多感冒。如此昂贵的礼物,如果不看,岂不是可惜?再说,这套来自国外的经典的确十分值得一读。急中生智,我忽然想起小家伙经由音频爱上《长袜子皮皮》这本书的事,就趁在她在大厅里玩的时候,播放玛蒂娜故事的音频当背景音,果如预期,小家伙很快就爱上了这套音频,开始照例问能不能看到相关的书,我不失时机地把那套宝贝读物拿出来,小家伙果然开始大爱,一遍一遍地重复看,几十本书,每本平均至少看了五六遍!
当然,不是所有的著作都可以找到音频,这个时候,成人的介入就十分重要了。而且,由于孩子天然对母亲有一种依恋的情结,有时候母亲的亲自阅读还更容易打动她。考虑到这一点,有时候我向桐桐推荐某个读物时,就会利用她喜欢见缝插针听故事的特点,趁她穿衣服或者玩其他游戏时,问她要不要听读什么故事,得到的当然都是肯定答案,得到允许后的我,就会不失时机地把她漠视的经典拿出来给她读,一般来说,我才读个开头,顶多才读几页,小家伙就听的欲罢不能要求看那本书了。
比如,沈石溪写的动物故事非常经典,但书借回来后,桐桐并没有表现出多大的偏好,在家里放了好几天都没动,我就决定通过亲自阅读让她体验这些故事的魅力,就趁她做手工的时候,应邀在旁边读给她听,读着读着,小家伙就迷恋上了,我因为读的口干舌燥去喝了一趟水回来,她已经自己捧在手里读了,不仅如此,还要求妈妈把沈石溪的其他动物故事给她借回来!
三、别忽视“推销”的力量
即使是再爱阅读的孩子,也不会自然爱上每一本有价值的书,特别是对那本书的一无所知甚至注意不到它的存在时,这个时候,成人的“推销”就变得非常重要。我个人尝试过如下几种推销方法,发现很有用。
1、结合孩子已有的阅读偏好进行“推销”
愉悦的阅读体验是可以迁移的。一般来说,孩子喜欢上某个作家、某种题材或内容的故事之后,更容易对相近的读物产生兴趣,跟孩子“推销”某本书时,如果孩子正好有相接近的快乐阅读体验,家长不妨加以利用。
比如,桐桐因为“我的儿子皮卡”系列迷上了曹文轩,我在引导她读《青铜葵花》这本体量大的让孩子看了就发憷的“大部头”时,就对她说:“这本小说可是你喜欢的作家曹文轩写的哦,而且,写的是小孩子的故事,还是妈妈小时候经历的农村生活,好多人跟妈妈推荐过,都说写的很好,要不要妈妈给你读几段听听?”小家伙果然在好奇之下让妈妈读给她听了,才读了几页,小家伙就喜欢上了,要求自己读,不到两天,就见缝插针把这本246页的纯文字书读完了,读完又要求看封底上推荐的同系列的《草房子》等其他曹文轩的书!
2、与孩子已有的生命体验建立个性化连接
跟孩子“推销”某本书,技巧也很重要,如果单纯地告诉孩子这本书多好多好,孩子通常不会有太直观的体验,但如果把这本书跟她的生命体验建立连接,孩子的感觉就会很不一样,爱上那本书的概率也会更大。
比如,《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这本书,我刚买回来的时候,她并没有明显的兴趣,但我觉得这本书很值得一读,就结合她的作家梦跟她推荐道:“你知道吗?作者海伦.凯勒是个很著名的作家,但她这个作家跟你知道的其他作家不一样哦。因为她的眼睛既看不见东西,耳朵也听不见东西,可以说是又聋又哑。但她最终还是努力实现了自己的作家梦。”桐桐因为梦想成为作家,对如何实现作家梦一直很感兴趣,听到这里已经有点被海伦凯勒吸引,我就继续说:“妈妈一直很好奇她是怎么做到的,听说这本书里就有答案,妈妈也想读一读这本书,如果你想现在读的话,你就先读,读完别忘告诉妈妈她是怎么做到的哦。”话音刚落,小家伙已经把书拿过去看了呵。
3、把希望孩子看的书放在最显眼的地方
我们去超市购物的时候,大都有这样的体验,那就是与我们视线平行的商品,最容易引起我们的关注和购买兴趣。其实这也是商家的一个促销策略之一。“干预”孩子的阅读,我们也可以借鉴这个做法。那就是,希望孩子阅读的读物,一定要放在她最容易看到的地方。最近我自己在尝试这个做法,发现很有效果。
原来我从图书馆把书借回家来后,都是随手丢在书房的一角,后来我发现,借来的书再好,桐桐都不会看这些书的,她常看的书,一般都是触手可及的。后来我便改变策略,把最希望她看的经典之作,放在最显眼的地方,包括她的小书桌上或者床头。因为小家伙放学后做作业的时候,一般都会在小书桌那里,床附近也是她活动范围较广的地方,这样可以保证她看到。换了这个摆放位置以后,小家伙看那些经典之作的概率果然提高了很多!
希望桐桐看的书,我还在陈列方式上做了一定改变,原来我把书借回来后,即使放在她的活动或视线范围之内,也通常是书脊朝外放在书架上的,后来看了《朗读手册》后,我便改变了做法,就是平放在她的书桌或床边,之所以这样所,是因为《朗读手册》的作者吉姆.崔利斯曾在这本经典之作中指出,“60%的人在跨进书店或图书馆时,脑海里都没有特定的书名,所以封面才能让人买书,而不是书脊”。封面向外的做法,即使对识字能力最低的人都有效。一项研究显示,在幼儿园观察一周后发现,孩子们选择的读物有90%都是封面向外陈列在书架上的!所以,居住空间比较大的家庭,在孩子的书房墙壁上装上导雨槽(见下图,来源于《朗读手册》)或者购买一个像学校的阅览室那样摆放杂志的小架子也是增加图书封面露脸机会的不错选择。
经过上述策略的改进,我明显地发现,桐桐的阅读范围和阅读材料的质量都提高了许多。故现在有勇气做这样一个结论:中小学的孩子,他的阅读范围和阅读材料的品味方面,家长可以不再“无为而治”,通过不着痕迹的引导,家长是可以帮孩子拓展阅读范围,提升阅读品味的。当然,也不排除我个人总结的这些策略在个别孩子那里会行不通,也欢迎大家自行探索和分享更多行之有效的方法。
顺便提醒一句,如果大家跟孩子的老师或小伙伴关系比较好,对于希望孩子读的书,通过老师或者她的同伴施加影响也是很不错的做法,因为孩子入学以后,老师的话语权威要比家长大,同伴喜欢看的书,也可能影响到自己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