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奶鱼

标签:
育儿细节创新创意 |
分类: 早期教育 |
吃奶鱼
-----细节里的“创新”教育
在公园,走在前面的小家伙和姐姐被一个喂鱼的池子吸引了过去,很快又折回来,说要喂鱼,因为前天她们刚喂过鱼,后来鱼粮都没撒完就无聊地离开了,妈妈实在想不出今天的鱼有什么好喂的,但小家伙们显然非常向往,坚持要喂,妈妈和二姨、姨夫就一起跟过去看,原来,这里的鱼不是一般的鱼,而是“吃奶”的鱼,喂她们,得用奶瓶才行。这么新鲜的喂法,自然让两个小家伙蠢蠢欲动,不待大人批示,已经用昨天刚赚到的零花钱买了一只奶瓶回来,10元!
小家伙们激动地给鱼“喂奶”的当儿,也被这种喂法吸引的妈妈仔细观察了一下,才发现他们所喂的鱼,并不是真的以奶为食的鱼,而是一般的锦鲤鱼,小家伙花了10元买的喂鱼奶瓶,则是普通的鱼食兑了水装进去的。但这鱼食一装进奶瓶不要紧,就翻了10几倍的价格!因为前天在另一个景点喂鱼的时候,一包鱼食才1元钱,这一瓶“奶”,显然用不到一包鱼食就可以兑出来!
普通的鱼,普通的鱼食,仅仅因为创新了喂食的方法,就给摊主带来了至少十几倍的收益,让人不得不感慨,想到这里,禁不住对身边的小家伙们说:“你们看,创意是有价值的吧,还可以带来财富!”
昨天,小家伙们在江边捡到一些鹅卵石,渴望得到零花钱的他们就跟妈妈商量:能不能回去后用颜料把鹅卵石装饰一下,以一元钱一只的价格卖给妈妈。妈妈当然愿意用这种方式认可他们的努力,并顺便对他们说:“创意是有价值的,有时候会比劳动带来更多的附加值。”后来两个小家伙就捡了一些鹅卵石,让妈妈一起帮忙带回去装饰。妈妈背在包里,沉甸甸的,虽然背的有些吃力,还是很为他们的创意开心。
这样不厌其烦地随机跟孩子强调创意的价值,是因为希望小家伙从小就对创新多一份敏感,对创意的价值多一份领悟,虽然即使不去创新,他们长大后依然可以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依然可以活得很好,但如果从小就心怀一种创新意识,并形成创新的习惯,那么长大后他们可能对社会的贡献更大,让自己活得更有价值,更有成就感。
当然,培养一个乐于创新、敢于创新、善于创新的孩子,仅仅在价值方面引导是不够的,破除创新的神秘感、让孩子意识到创新并不是那么可望不可即同样重要。这也是妈妈有心引导的方面之一。从桐桐很小的时候起,妈妈就有意帮她认识到这一点。比如,她画画的时候,同样是画动物园,如果这次和上次画的不一样,妈妈就会由衷地告诉她:“你看,同样的主题,只要你画出了和上次不一样的画面,就是创新哦。”搭积木的时候,只要她搭出了和图纸上不一样的造型,或者在既有造型上做了更好的改进,妈妈也会随机表达自己的赞赏:“打破原有的搭建套路,也是创新哦。”类似这样的关于“创新”的对话,在我们家经常发生。
久而久之,桐桐的求异思维也在自然地显现。比如,给她买轻粘土,随同轻粘土往往会附送一些制作的教程,桐桐并不是经常“比着葫芦画瓢”,她喜欢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做出教程里没有的东西,即使跟着教程做,也往往会在局部做一点改变,甚至做多次改变。搭几百块的乐高积木,买回来后第一遍即使跟着图纸搭建了,搭完后她也会频繁做各种改动,有时候甚至改变的“面目全非”,却乐在其中。至于自己设计一些新东西,比如布娃娃、创意画等,更是不在话下了。
桐桐敢于创新的思维,有时候还会一种让人欣慰又可爱的方式表现出来。有一次给她扎辫子,因为头发短,需要扎“开火车”的发型。小家伙要求扎两趟“火车”,妈妈却觉得上面一个“火车头”,下面两列“火车”更好看,就告诉她其他小朋友也是这样扎的,小家伙不以为然,坚持要扎两列火车,还说:“我就要做一个特别的小孩。”桐桐开始扎辫子后,一直游说妈妈也扎羊角辫或两排,理由是这样娘俩就像亲子辫或双胞胎了。妈妈只好就解释说----妈妈这么的大年龄,已经没这样扎辫子的。桐桐却说:“你不一定非要跟别人一样呀,你可以做个特别的作家呀!大家可以喊你‘怪怪作家’!”真可爱,呵。
近年来,教育研究和实践中,“创新教育”“创新人才培养”越来越受重视,特别是高等教育阶段,国家更是不惜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去投资各种创新教育项目,设置各种创新人才研究项目,寻找培养创新人才的规律。妈妈虽然偶尔被迫参与一点相关研究项目,但私下里还是觉得,创新人才的培养,关键并不在大学教育阶段设置的系统教育计划,关键还是早期活得的创新意识、创新情结和创新能力。如果每个家长从孩子生下来那天起,就做个有心人,在日常教养过程中让他们随时意识到创新的意义或创意的价值,让他们明白创新并不是那么难那么神秘的事情,那么,孩子的内心,就可能早早播下创新的种子,入学之后,只要学校教育能够不打压孩子的创新热情,即使不再特别设置系统的教育计划,孩子的创新能力也不会差到哪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