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专家”是靠不住的

(2014-05-06 21:19:32)
标签:

做自己的专家

育儿

分类: 早期教育

“专家”是靠不住的

 

因为主修过幼儿教育,因为一直对家庭教育心有情结,女儿桐桐出生以来我一直在把她作为观察和研究对象,体察孩子的成长规律,并尝试摸索一些育儿经验,或者检验书本理论,在这个过程中,因为一直在通过博客分享自己的点滴心得,在网友的支持和编辑朋友们的厚爱下,我走上了一条越来越专业的育儿研究之路,出版了几本专著,受邀为很多杂志供稿,上刊文章没有详细统计过,但估计现在已经近400篇了。期间,为了更好地优化自己的知识结构,我又考取了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参加了高级家庭教育指导师的培训,并顺利拿到劳动与社会保障部发的证书。越来越多的家长或媒体把我称为“专家”,让我受宠若惊,也让我感到惶恐。

 

按说,对于一个未曾在这条专业发展之路上有太多期待的我,这样的成就已经出乎意料了,我应该越来越自信、更有底气地去帮咨询我的朋友解惑才对,可是在这个过程中我却越来越发现,在答疑方面,我的胆子越来越小,越来越不敢轻易讲话,每次看到朋友们充满信任的留言或邮件咨询,我的内心都有一种恐慌,不知道该如何回应,即使是对于比较熟悉的问题,也有一种力不从心的感觉。忙、没有太多时间去仔细回复当然是一个方面,但最主要的,却不是这个时间限制,而是因为在这个过程中,我越来越发现,网络甚至非正规的电话答疑的局限太大了!不是因为我的知识经验不够用,而是太多的约束让我不敢轻易下结论,也无法去撼动更深层次的东西。

 

原来没有学过心理咨询师课程之前,我觉得回复家长的育儿困惑是很容易的事情,也特别急于分享自己有限的知识和观点,甚至在博客上公布了自己的咨询邮箱,邮件也回复的很勤快,现在想来,却觉得那个时候的自己真是“初生牛犊不怕虎”,把问题解决过程理解的太简单了。因为学了心理咨询师知识技能之后,我才发现,答疑是一个需要深入交流的过程,需要详细了解每一个孩子的成长史,包括出生的方式是顺产还是剖腹产、成长中的重大事件、健康情况、教养者的情况等等,了解的太笼统还不行,有时候还需要涉及方方面面的细节,比如,什么时候开始走路,什么时候开始说话,有没有寄养的经历等等。舍此,就很难找到准确的问题成因,给对症下药带来困难。因为从心理角度来看,每个孩子的“问题”,其实都是成长史自然延展的结果,就像孩子的生命之河顺着特定的轨迹流淌一样,流淌到当前的“问题”这个点,都是水到渠成的,若想弄清楚当前的问题到底是怎么回事,往往需要溯本求源的工作,比如,是不是流淌的过程中,遇到了什么人为的障碍;是不是流淌过程中,携带了太多负性的东西等等。这个过程,往往需要一个深入的谈话交流以及对孩子本人的观察,甚至与孩子面对面的沟通,但这个溯本求源的过程,由于网络及时间的局限,往往是很难实现的。

 

而且,孩子的成长,往往是很多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有遗传的,有后天的。遗传的,包括健康方面的生理基础甚至胎儿期可能存在的影响因素、特定的先天气质类型、年龄、性别、先天禀赋,比如对音乐、色彩的敏感性、对数理逻辑的领悟力等。后天的,包括孩子所处的家庭氛围、教养观、教养方式,也包括白天谁来带孩子、晚上孩子跟谁睡、孩子一天的教养是怎么安排的等等各种琐碎的细节,还包括孩子所处的更大范围的社区环境、学校环境等等。如此多的因素同时对孩子的成长发挥作用,错综复杂,没有详细的背景信息和深入的互动沟通,很难排查到真正的问题成因。

 

以孩子难以专注地进行阅读为例,理论而言,就存在如下可能的影响因素:

l  平时家长经常给孩子看电视碟片之类刺激强度较大的东西,致使孩子习惯了高强度的刺激,对于刺激强度相对较小的书本,难以提起兴趣。

l  阅读材料本身不能唤起孩子的兴趣。

l  孩子的学习类型不是视觉偏好的。

l  孩子年龄还小,比如才两岁左右,能够保持专注的时间本来就不长。

l  孩子平时做事经常被打断,没机会形成专注的习惯。

l  家庭环境不适合孩子专注地阅读

l  感统失调

……

即使是可以从理论上推导出上述各种可能的成因,具体到不同孩子身上,同一因素的影响又可能差别很大,甚至背道而驰的。比如,理论而言,经常看电视碟片对孩子的专注力是有影响的,但有的孩子,经常看,却依然保持着良好的专注力,读起书学起习来非常认真。在如此复杂的因素之下,如果家长在提问时没有呈现孩子的详细教养资料,只有“我家宝贝看书时总是坐不住,怎么办?”“看到你家宝贝爱阅读,但我家宝贝一看书就坐不住,桐妈帮帮我吧”之类的简单信息,我是很难给出针对性的建议的,时间关系,我也不可能把所有可能的因素一一列举出来,请对方回去排查并反复来往邮件。再进一步说,即使能排查到具体孩子的具体原因,对策的提出也是需要个性化的,因为不同孩子的性情不同,偏好的教育方式有别,需要比较具体的考察才行,如果再考虑到家长执行的因素,其效果的呈现还要复杂的多。

 

而且,很多时候,家长说孩子有问题,再仔细看叙述的内容,又看不出孩子的问题,更多的还是家长的问题,是家长把某些焦虑投射到了孩子身上,或者对孩子期望值太高,或者从自己的教养方便出发把孩子不符合自己想法的地方定义成“问题”等等,遇到这种情况,就更为棘手,因为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矫正的不是孩子,而是家长的儿童观、教养观以及自己成长过程中的一些不成熟方面。这些观念的校正,是比具体的技术指导更需要时间的东西,更是难以通过一封邮件或评论回复说清楚的。比如,有一个家长忧心忡忡地对我说:孩子跳舞跳的很好,弹琴弹的很棒,画画水平很高,还在比赛中得过奖,就是一上台讲故事比赛就很紧张,语言表达能力也不强,她和孩子爸爸都愁死了,问我怎么才能让孩子当众发言能变得侃侃而谈?看到她特别着急这件事,我就安慰她先不要太焦虑,孩子一当众发言容易紧张,不一定是你们教育的失败,也不是孩子不努力,而是先天的气质类型就有点偏粘液质甚至抑郁质,这是很难改变的,不能指望他能像多血质的孩子一样放得开,再说,孩子的发展,不可能各个方面都样样领先的,总有好的方面,也有薄弱的方面…..。可是这个家长还没听我说完,就说人家某某小朋友的跳舞和画画很好,语言却发展的很棒,才大班就会讲很长的故事了。我又说最好不要拿孩子跟别人做横向比较,别家的小朋友千千万,总有这样那样好的方面,老是拿别家孩子的发展状态为自家孩子设立发展的标杆,很容易让孩子没有机会去做自己,只能被动地去做别人。孩子的发展,只要不是涉及到道德品质或行为习惯的问题,只要尽力引导了,就可以顺其自然。如果对孩子心怀过高的期待,那样反而会给孩子发展的压力。这位家长马上说:我没给他压力呀,我只是希望他在这方面好一点,考个好学校,有的家长就把孩子这方面培养好了…….那一刻,我突然发现自己不知该说什么了,因为这位母亲觉得自己什么都是对的,而我都是错的,我突然不知道她为什么要来咨询我。

 

我相信自己不是个敷衍了事或者不愿意分享的人,也特别想尽力对得起每一位家长的信任,但可是这些经历和力不从心的感觉让我意识到,所谓网上答疑,真的很难有效地解决家长的问题,育儿过程中,真正靠谱的专家,还是家长自己,因为家长才是自己孩子成长的陪伴者,掌握着最详尽的背景信息,在这种资源优势之下,只要家长用心学习儿童心理学和教育学知识,用心体察孩子的成长历程,完全可以做自己的教养专家。即使做不到自己的专家,也可以明白,跟专家网络咨询的时候,应该怎样提供孩子的信息,才能更专家更好地排查原因,对症下药。

 

当然,即使是给网络答疑的专家提供了详细的教养信息,由于专家投入时间的局限(特别是像微访谈这样的,一个小时要回答很多问题,每个问题只能回答140个字的),也不可能有太多时间跟家长互动(除非是专业的从业者,收费咨询的那种),一般只能给一个通约的答案,可能并不那么适合自己的孩子。

所以,由于很多因素的限制,不宜对网络专家抱太多的期待,如果真有难以解决的育儿问题,尝试了网络咨询还不能解决的,可以选择专业的心理咨询机构,他们会有更专业的咨询设置,解决问题的概率也更大,虽然会有一定的花费,但比起孩子的健康成长来,这样的花费要比吃顿饭店值得的多!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近日教养琐记
后一篇:小辫子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