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幼儿购物欲对策育儿 |
分类: 早期教育 |
如何帮助宝宝抵制超市里的诱惑
按:本文系《亲子》杂志邀请写成的“亲子1+1”专栏稿,已经发表于2013年第4期,案例系杂志提供,此为原文,谢谢编辑老师的劳动!
通常情况,进入超市的宝宝就跟上了发条一样,兴奋异常,恨不得把整个超市搬回家,不停的把货架上能够得着的物品统统搬进购物车,这可忙坏了跟在后面的爸爸妈妈。有时候,宝宝仅仅是当一回搬运工,更多的时候,他还是想把自己的“劳动成果”全部带回家,如若不允许,耍赖、嚎啕大哭是在所难免了,无奈的家长只能有选择地就范。久而久之,很多宝宝就养成了习惯,只要进商店,一定要有所收获才行。
桐妈解析:
行为主义认为,个体的行为,总是被它的后果所强化,即,个体之所以维持那个行为,不过是因为可以从其后果中得到好处。以上文中的“宝宝”为例,他们之所以进了超市就想随心所欲地拿东西,大都是因为只要他们坚持这样做,爸爸妈妈就会“就范”,让他们真的“有所收获”,这个积极的结果,对他们见啥那啥的行为来说,自然是一种正向的强化,让他们乐此不彼!所以,说到底,孩子见啥要啥的行为习惯,大都是父母纵容的结果,不能一味怪罪孩子。
推而广之,矫正孩子的行为,也应该从切断孩子的行为和其积极后果之间的连接入手,要求也非常简单,相信大多数父母都早已熟知,那就是不让孩子见啥要啥的无理要求轻易得逞。只要孩子拿进购物车里的东西是不需要的,再哭再闹也不妥协,让孩子看不到自己行为带来的积极后果,几次下来,孩子自然会明白哭闹撒泼不会给自己带来任何好处,自然也就没有了坚持的理由。
然而,道理如此,现实中能坚决执行的父母却不是太多,不少父母一见孩子当众哭闹,就觉得面子上下不来,因为怕周围的闲言碎语而赶快满足孩子,到头来又走进了“被迫”强化孩子原有行为的怪圈!从这个意义上说,理论上推荐的问题解决方案就变成了如何跟现实妥协的问题,那么,有没有折衷的解决方案呢?
如果您是一个没有信心与孩子当中撒泼对抗到底的父母,也可以尝试如下看起来复杂、却相对温和的办法:
1、进超市事先让孩子参与购物决策,并把大家一致认为所需购买的物品列个清单,养成拿清单进超市购物的习惯,让孩子逐渐意识到超市购物是有目的的行为,不是见什么就可以拿什么。而且,孩子对于自己参与决策的成果,更容易去遵守和维护,从而使得清单更容易发挥制约作用。
2、进超市前跟孩子约定好,如果不能做到根据清单“按图索骥”、见啥要啥,就立马带他离开购物现场,哭闹也不管用,并果断执行。
3、进超市后邀请孩子一起寻找购物清单中所列的物品,这样,既给孩子进超市后的行为设立了目标,让其不会因为无聊而随心所欲地从货架上拿东西,又可以让孩子在协助父母购物的过程中体验到自己的价值,这种积极的情绪体验更容易唤起他们的“向好”愿望,从而有利于他们的自我约束。
4、孩子能够做到,就兑现事先的约定,及时给予表扬鼓励,让孩子看到遵守购物规则的积极的行为后果,让其行为得到正向的强化,一般来说,这种“强化”重复21次以上,就可以帮孩子养成遵守购物规则的习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