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妈妈的爱,女儿的伤

(2012-09-27 08:33:47)
标签:

投射

未完成情结

逆反

育儿

分类: 早期教育

妈妈的爱,女儿的伤

 

按:本文系应《孩子》杂志之邀写成,刊于2012年第10期,此系原文,谢谢编辑老师的劳动!

 

与养育男孩相比,大多数妈妈对教育女孩更有信心。因为母女间往往有着相同的性别、相似的身体发育和心理变化……然而,任何事情都有其两面性,有时候妈妈正是对性别教育的过分自信,不知不觉间让孩子的成长受到了一定扭曲。

 

1、美好的期愿让女儿的发展背道而驰

案例回放:芊芊妈是个多才多艺才女人,但性格十分内向,有一定的社交焦虑,公共场合不敢轻易表达自己,因为这个原因,成长过程中错失了很多发展机会,婚后不得不告别不尽如意的职场,心不甘情不愿地成了全职太太。这些经历让芊芊妈十分羡慕那些性格开朗大方、公共场合能言善辩的人,女儿芊芊还没出生,芊芊妈就暗下决心,一定要把心爱的宝贝培养成一个热情奔放、人际交往中游刃有余的孩子,以免她也像自己一样怀才不遇。芊芊出生不久,芊芊妈就开始实行她的“阳光计划”了,为了避免芊芊太怕陌生人,很小的时候就经常把她抱到人堆里去适应环境,芊芊刚会讲话,就迫不及待地训练她跟别人打招呼,两岁多以后,因为担心芊芊进了幼儿园太拘谨,经常把她放到小朋友堆里去锻炼同伴交往能力……然而,事与愿违的是,尽管教养计划设计的如此美好,芊芊的表现却越来越让妈妈失望:小家伙越来越像小时候的自己,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见人就躲,比自己小时候还“没出息”,芊芊妈不明白了,为什么花费了如此之多的心力,结果却跟自己的期待背道而驰呢?

桐妈解析:把自己未完成的心愿投射到孩子身上,期待孩子变成跟那个被鄙视的自己相反的人,恐怕是很多妈妈的通病,应该说这个愿望是很美好的,是希望对孩子的发展负责的表现,然而,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特定的先天性情,在这种遗传基础之下,她会有她特定的发展道路,如果妈妈不知道尊重这个发展基础,生硬地按照期待的模式打造孩子,就很可能会扰乱孩子的发展节律,像案例中的芊芊,很可能原本就从妈妈那里遗传了内倾的性情,如果想让这样的孩子开朗起来,最应该给她的是情感支撑,帮她建立对这个世界的安全感,而不是急于把她推出去,否则,孩子在内心还没有独立面对世界的力量时就被迫去面对,只会变得更加退缩。

 

2、刻板的性别教育抹杀了女儿的兴趣

案例回放:瑶瑶妈是个十分传统的女人,从小接受的是“女孩要有女孩样”的性别教育,她自己在成长过程中也一直十分注意修炼自己作为女性气质,最终出落成一个文静娴雅的小家碧玉,她的女人味儿不仅给她带来了周围人的艳羡和赞美,还给她带来一个美满的婚姻-----嫁入当地很有名望的一个家庭,老公也很英俊帅气。女儿瑶瑶出生后,瑶瑶妈自然也十分注重培养小家伙的淑女气质,不仅把小家伙打扮的十分漂亮,连买玩具都十分注意,怕一不小心买了适合男孩子的。然而,让人头疼的事情还是发生了,幼儿园大班的瑶瑶突然对架子鼓和无数产生了兴趣,闹着要妈妈报班给她学,妈妈一听,这么粗犷的兴趣,哪里适合女孩子嘛,坚决不给小家伙报,但为了弥补自己的歉疚,转而给小家伙报了更适合女孩子的古筝和形体,小家伙倒是勉勉强强地同意了,但因为原本对学这两样东西没多大动力,小家伙学起来很难投入,眼看着班里学架子鼓和武术的小朋友都已经小有成绩,瑶瑶经常怨从中来,动不动跟妈妈怄气……

桐妈解析:学前期是帮孩子建立性别意识的关键时期,关注孩子的性别教育,瑶瑶妈的出发点是对的,但也要堤防“性別刻板印象”的干扰,在不涉及性别角色本质的领域,两个性别是可以有些共通的东西的,比如高雅的兴趣爱好、良好的性格特征等。只要孩子没有性别认同障碍,他们感兴趣的领域,尽可以鼓励他们去发展,否则很容易影响孩子潜能的发挥,就像奥运会上的体操运动女人可以参加,男人也可以参加一样,武术、架子鼓女孩子参加一下又有什么不可以的呢。

 

3、不厌其烦的叮咛让女儿越来越逆反

案例回放:甜甜还没出生之前,甜甜妈就有个观念:如果生下来是男孩子,就粗养,如果是女孩子,就要细养,因为女孩子比男孩子更娇贵、更需要呵护,再多耐心也不为过。生下来的甜甜是个女孩,妈妈果然养的当心又当心,照顾的事无巨细,甜甜慢慢长大上幼儿园后,离开了妈妈的视线,妈妈经常很不放心,每天送小家伙去幼儿园路上都千叮万嘱,接园时又禁不住左右盘问,弄的小家伙烦的不得了,开始的时候,小家伙还跟妈妈回下嘴,说些“你都说过好几次了!”之类的话,再后来索性就直接跟妈妈对着干了,妈妈再唠叨着让她这样那样的时候,小家伙偏要反着来,弄的妈妈都不知道该说什么了…..

桐妈解析:甜甜妈好心办坏事的情形,其实跟她与女儿的互动方式关系很大,亲子之间的沟通,不是只要初衷良好、能让孩子听懂就能达到目的的,表达方式更重要,孩子喜欢的是那种简洁明了、充满信任的沟通,妈妈不厌其烦地叮嘱,只会让孩子感觉到妈妈的不信任,这种负性体验之下,跟妈妈对着干也就在所难免了。

 

4、敏感的性情成为女儿难以承受之重

案例回放:笑笑妈是个敏感多疑、容易焦虑的女人,怀孕的时候,因为怀疑老公有外遇就一直情绪不好,笑笑生下来之后,她强迫把自己的精力转移到笑笑身上,几乎把所有的爱都给了笑笑,试图把笑笑培养成一个全面发展、人见人爱的宝贝,可能正是因为有了这个期望的原因,她经常发现笑笑的发展满是不尽人意之处:笑笑比同龄的孩子身高偏矮,今后长不高怎么办?笑笑八个月了还不会爬,会感统失调吗?笑笑看见陌生人就紧张,会不会像妈妈一样不善于交往?笑笑的语言表达能力不大好;别的小朋友都会看书了,笑笑还不怎么识字…….几乎每天,笑笑妈都感觉自己被这些问题折磨着,在教养方面越来越不知所措,时不时的暴躁、哭泣,渐渐地,笑笑妈发现笑笑越来越不爱说话,宁愿跟外婆睡也不愿意亲近自己,最近还喜欢起咬手指…..

桐妈解析:孩子是通过感觉跟妈妈互动的,一个内心焦虑的妈妈,传递给孩子的往往是紧张无助的情绪,长期生活在这样的妈妈身边,孩子是很难有明确的行为方向,因为她不知道自己怎么做才能让妈妈开心,压力之下,孩子选择缄默、逃避的应对行为也在情理之中,咬手指则可能是孩子试图缓解内心焦虑的表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