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孩子的“小心眼”?
(2012-08-31 20:01:00)
标签:
小心眼成人视角孩子的内心世界育儿 |
分类: 桐妈答疑 |
如何看待孩子的“小心眼”?
按:本文系《亲子》杂志之邀写成的“亲子1+1”专栏稿,已经发表于2012年第8期,案例系杂志提供,此为原文,谢谢杂志的编辑劳动!
现在墨宝会说的越来越多,也会联想着说些什么,但同时也越来越会动小心思了。
一天,墨宝拿着一盒口香糖,想吃,来妈妈这里说“妈妈,拿,宝宝要”,
妈妈说:“今天不能吃了,已经吃过了,而且你把他咽肚里了,所以不能再吃了”。
墨宝拿着口香糖跑到爸爸那里,爸爸也没给吃,过了一会儿,墨宝拿着口香糖递给爸爸一粒,然后又递给妈妈一粒,宝妈给宝爸说:“看吧,接下来就该自己寻思吃了”,宝爸还说不会。没一会儿,墨宝就又拿了一粒口香糖,一边玩着一边往嘴里送,怎么这么小就知道行贿了,心眼儿如此之足啊。
墨宝的自制力一向很好,只要宝妈说不能吃的东西,墨宝都会听话的把东西放下,有时候宝妈都觉得不可思议。即使特别想吃的东西,墨宝也只会在手里拿着而不吃,也不会像其他孩子一样躲到别的地方吃,就是自己拿着东西去另一个地方也不会吃,而是玩玩就放下。宝妈也没有刻意的管教,有时候想会不会是宝妈要求太过严厉了,可是只要说了不宝妈是不会妥协的。没想到今天墨宝为了零食居然动气小心眼来,真不知道是喜是忧?
桐妈解析:
案例中的家长担心孩子发展状态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也应该指出的是,对于一个不到两岁的孩子来说,从道德意义上评价他的行为是不公平的,因为这个时期的孩子,做事还没有目的性,他们很少用大脑独立思考,行为往往是不随意的,不会事先进行有目的的规划,所以,家长所提到的“动小心眼”的行为只是成人看待问题的一个视角,是用成人的眼光对孩子的行为顺序进行了因果关系的解读(吃不到糖后先想办法向父母“行贿”,然后“寻思”着自己吃),却未必是孩子的本意。
那么,如何理解孩子“想办法”吃到糖的行为呢?从这个年龄阶段孩子的心理发展特点来看,墨墨的心思显然难以复杂到“贿赂”的程度,很可能她先后给父母糖吃的做法只是兴之所至,但妈妈从成人的角度把它解读成“行贿”行为之后,紧接着那句“看吧,接下来就该自己寻思吃了”对他后来自己吃糖的行为起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不到两岁的孩子,语言的理解力还比较弱,他们听成人讲话的时候,还听不懂成人的画外音,也听不懂较为复杂的句子,他们所能接收和理解的,往往只是句子里的关键词,这样的话,妈妈那句话让墨墨接收到的信息就成了“自己吃”,而这正是墨墨原本就想做的事情,自然就“遵命”直接往自己嘴里送了!
由此可见,观察并评价孩子的发展状态时,如果家长疏忽了从孩子心理发展的年龄特点去看问题,就很容易不自觉地带上成人的有色眼镜,对孩子的行为做出这样那样的道德评价,产生不必要的担忧。如果再当着孩子的面对孩子的行为进行评论,则孩子接受到失真信息后,也可能做出父母原本担心的行为。这对于那些大一点的孩子来说,家长道德评价的语言标签还可能产生更大的影响,比如,有的家长喜欢说孩子是“小气鬼”、“狡猾”、“小心眼”、“大脾气”、“说谎大王”之类的,就很容易让孩子的心理发展受到负性的心理暗示。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