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温柔帮宝宝渡过“认生期”

(2012-08-21 19:30:36)
标签:

怯生

对策

育儿

分类: 早期教育

温柔帮宝宝渡过“认生期”

 

按:本文应《家庭&育儿》杂志吴老师之邀而作,刊于2012年第8期,此系原文,谢谢吴老师的编辑劳动。这个主题在专著《从“零”开始做父母》中已经提到过,本文做了扩充,增加了案例呵。

 

认生是孩子心理发育过程中常见的一种现象,一般会始于六个月(但也有的孩子三个月左右就出现了这种行为),其典型表现是只让妈妈或其他熟悉的教养人抱,对于陌生人,甚至妈妈以外的人都极度排斥,被迫接近时则会变得非常焦躁不安,让人非常尴尬。

有的家长虽然对“认生”这个词耳熟能详,不足为奇,但眼看着原本不怕生人的孩子突然变了个样,连家里来个客人都不敢离开妈妈的怀抱,还是禁不住担心孩子的表现是否反应过激,甚至担心孩子的这种状态会再也难以改变。特别是看到其他孩子的表现不是这么明显甚至有的同龄孩子根本不认生时,就开始心里没底了。其实,家长关于孩子认生的这类担心可以说是杞人忧天,因为-----

 

一、“认生”:心理发展的正常表现

孩子到了6-8个月之后,排斥陌生人是其心理在以正常节奏向前发展的标志,这说明孩子已经跟妈妈建立了牢固的依恋关系,智力已经发育到能区分不同人的程度,但由于社会性还没有发育,对陌生人不信任也是正常的。韩国心理专家申宜真女士认为,形成正常母子依恋关系的孩子,在2岁之前都可能排斥陌生人,如果不排斥陌生人,反而可能有问题,只有依恋关系不明确的孩子才不会区分妈妈和其他人。

同样处于认生期的孩子,其行为表现往往会有很大差异:有的孩子认生行为来的较早,有的则出现的较晚;有的孩子看到陌生人顶多不理不睬,有的孩子则会吓的尖声尖叫;有的孩子只害怕具有某个特征的人,有的则见到任何陌生人都会变得紧张焦虑……所以,孩子处于认生期的时候,家长千万不要动不动拿自己的孩子跟别人比较,否则很容易对孩子的行为表现产生“不正常”的印象,不利于端正自己的育儿心态。

孩子在认生期的不同表现,与他们先天的性情有很大关系,一般来说,性情比较偏内向的孩子会表现的更加明显,外向的孩子则表现的不那么明显。

 

二、应对“认生”反应的两个误区

1、把孩子放到陌生人堆里“脱敏”

案例:大约7个月左右的时候,卉卉突然变得十分害怕陌生人,妈妈抱她出门时邻居想摸摸她也吓的哇哇大哭,面对孩子突然改变的“性情”,奶奶以“过来人”的经验建议妈妈经常带卉卉多接触一些人,理由是孩子习惯了就好了。妈妈听信了奶奶的建议,有空就把卉卉抱到小区的广场地带去“见世面”,然而,让奶奶和妈妈没想到的是,经常被抱出去的卉卉不仅没有出现那种对陌生人的“习惯化”反应,而且怕人依旧,甚至出现了更粘妈妈的行为。

解析: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事与愿违的情况呢?这是因为,对于两岁甚至三岁之前的孩子而言,安全感是他们第一位的心理需要,生存本能会告诉他们,他们还没有力量去独自面对陌生的世界,须得妈妈的保护才行,让她恐慌的情景,只会让她更加频繁地投身妈妈怀抱寻求支撑。所以,帮孩子克服认生的习惯,最重要的不是把他们推出去,而是跟她建立更牢固的亲子依恋,孩子的感情得到充分满足后,才会发现这个世界的美好,才会产生对外界的信任,进而积极面对妈妈以外的人和事。

 

2、刻意避开陌生人以保护孩子

案例:冉冉6个月时开始进入认生期,起初父母一度为冉冉的变化感到焦虑,但从专家那里得知认生是孩子生长发育过程中的正常表现、不认生反而是依恋关系不明确的表现之后,就一下子释然了,转而开始保护起孩子的认生行为来:带孩子出去,总是尽力避开有人的地方,怕孩子受惊,也不敢轻易请别人来家里做客了,恐怕孩子受了惊吓。结果,冉冉在妈妈的呵护下,变得越来越胆小,都两岁多了,出门见到陌生人还是六神无主。

 

解析:对于孩子来说,“认生期”的确是一个值得尊重和理解的阶段,但尊重和理解不等于过分保护孩子,人为地净化孩子的生活环境,实际上是对孩子成长条件的剥夺,不利于孩子在真实的生活中自然地展开自己的成长历程。因为对于认生期的孩子来说,陌生人是可怕的,但同时也是他们正常的社会化必须面对的,家长需要做的,不是如何帮孩子回避,而是如何帮孩子面对。否则,失真的环境里里成长出来的孩子,即使能暂时避免陌生人带来的“短痛”,也难以避免今后难以和陌生人自然交往的“长痛”。

 

三、科学引导孩子渡过认生期

如上所述,面对认生期的孩子,过分呵护和强迫面对陌生环境都是不可取的,那么,如何既保护孩子“认生期”的天性,又最大限度地避免孩子认生带来的尴尬呢?下面结合两个案例来谈一下如何面对孩子的认生反应。

 

案例一:坤坤妈妈请小黄阿姨来家做客,小黄阿姨一进门,看到门口乖乖吃午点的坤坤,爱不自禁,抱起小家伙就想亲,谁知正处于认生期的小家伙像受了惊吓似得,“哇”的一下哭出了声,两只小手又抓又挠的,挣扎着要下来,弄的小黄阿姨非常尴尬…….

解析:认生期的孩子尚未建立地对陌生人的好感时,往往会戒备心很重,这个时候接近他们就很容易吃“闭门羹”。反过来,对待“认生期”的孩子,如果能按照如下方式,循序渐进,则接触起来就可能会相对顺畅:

1、不急于接近孩子,给孩子缓冲的时间

不急于接近孩子,而是先跟孩子的妈妈友好互动,期间还可以远距离地跟孩子示好,比如,案例中的小黄阿姨就可以在跟坤坤妈妈交谈的过程中不时跟孩子打个招呼,夸夸孩子等等,让孩子感觉到她是和妈妈一样友好的人,是值得信赖的,基于这样的信任感,孩子才更容易开放自己。

2、借助媒介物,建立积极的态度定势

孩子是比较容易被喜欢的物品吸引的,那些符合他们偏好的玩具、零食之类的东西,往往能让孩子经由这样的媒介物,建立对赠予者的好感,所以,面对一个容易认生的坤坤,案例中的小黄阿姨不妨投其所好,事先准备一些礼物“收买”小家伙。

 

案例二:甜甜舅舅出差路过甜甜一家所在的城市,约好顺便来看外甥女甜甜,细心的甜甜妈怕甜甜认生,特地提前两天告诉甜甜舅舅就要来看她了,甜甜倒也没有什么排斥反应,反而一副期待的样子,谁知,当戴着墨镜的舅舅如约来到甜甜家时,甜甜却一反近日的期待,躲在妈妈身后,再也不敢靠近舅舅,妈妈怎么让她出来跟舅舅打招呼都不敢,妈妈一下子有点不知所措……

解析:认生期的孩子,很容易害怕某一个特征的人,比如青年男性、戴墨镜的人、蓄胡子的人等等,所以,甜甜的行为是可以理解的。遇到这种情况,不妨采取如下方式缓和局面。

1、做好解释工作,争取对方的谅解

首先跟被拒的成人解释孩子认生的这个特点,以便消除对方的挫折感和对孩子可能的误解。

2、接触孩子前先去除让人“恐惧”的特征

一般来说,让人“恐惧”的特征去除之后,孩子的戒备也会小了很多,案例中的甜甜妈,不妨让舅舅先把墨镜摘下来,在这一基础上,再利用案例一解析中提到的策略慢慢接近甜甜。

 

当然,即使了做了各种引导,家长也不要报以立竿见影的期望,有的孩子可能无论家长如何努力,在一定时期内都非常排斥陌生人,一般来说这都是性情决定的,这个时候,家长也应该尊重这一现实,不强迫孩子,允许孩子在自己性情的基础上慢慢成长,要相信时间可以改变许多问题。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入殓师
后一篇:小调解员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