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入园准备有学问

(2012-08-19 07:08:28)
标签:

入园准备

要点

途径

注意事项

育儿

分类: 早期教育

入园准备有学问

 

(节选自新作《从“零”开始做父母》)

 

 

按:本文是在桐桐入园经验和与朋友交流心得的基础上写成的,个别地方的内容可能和桐桐入园的准备记录有所重合呵。

 

宝贝要入园了,这是他们迈向社会的第一步,按说是件可喜可贺的事情,但家长却往往要因此经历些煎熬:从未离开过家人怀抱的孩子,会不会在陌生环境中哭闹不安?习惯了自由散漫的生活节奏,孩子如何面对整齐划一的集体生活?孩子的自理能力还比较差,会不会拉在裤子上?会不会饿着肚子回家?……说到这个话题,估计每个家长都有一大堆困扰。

 

应该说,不管家长是如何祈愿孩子能够一下子适应幼儿园生活,入园之初的情感焦虑和行为习惯障碍却是绝大多数小朋友都要经历的一个阶段,但它的长短、轻重程度却可以通过家长的妥善配合得到最大限度的控制,而积极适切的入园准备是帮助孩子顺利适应在园生活必不可少的一步。

 

那么,孩子入园,家长可以做些什么准备呢?下面我就结合既有知识和送女儿桐桐入园的实践心得谈谈这个话题:

 

入园准备的主要内容

 

心理准备

即让孩子认识到即将入园这一事实,帮助孩子建立对幼儿园的积极态度定势和客观认识,唤起对幼儿园的向往。

在这方面非常需要注意的一点就是:不能为了让孩子喜欢上幼儿园就对幼儿园的生活进行不切实际的描绘,把幼儿园说的天花乱坠、一好百好,正确的做法是想办法让孩子对幼儿园有个真实的认识,既看到她生动活泼、充满乐趣的一面,又对幼儿园跟家庭生活的差异有所认识,以便孩子做好全面的思想准备。

生活技能准备

即培养孩子有助于适应集体生活的技能,准备进入托班的孩子而言,至少要让他们清楚地表达自己的需求。比如,渴了,知道跟老师要水喝;想小便了,知道请老师帮忙。如果孩子需要直接进小班,最好还能自己吃饭甚至大小便。

说到这一点,很多家长都可能会面临一种担心,那就是孩子都要入托了,还不会自己吃饭和大小便,甚至有的家长因为这个而不敢让孩子入托。其实,对于规范的幼儿园来讲,这样的担心是有点多余的,因为托班的主要教育目的就是培养孩子的生活和行为习惯,如果孩子进去之后还不会吃喝拉撒,老师大都会一边帮助解决一边帮助他们学习相应技能的。桐桐入托之初,吃饭就吃不好,大小便也不会脱裤子,也都是老师帮她,但过了一段时间,她就跟老师学会了。

行为习惯准备

即为了让孩子尽快地适应集体生活环境和节奏,事先根据幼儿园的生活要求规范孩子的行为习惯,比如,规律进餐,不挑食,按时午睡等等,如果幼儿园不让带奶粉之类的辅食进去,就想办法帮助孩子戒掉在园时间的奶粉。

物质准备

即为入园准备必要的物品,看似比较比较简单的购买或置备行为,处理的好了却可能让孩子与幼儿园之间建立积极的情感链接,甚至缓和入园焦虑。比如,一件漂亮的“校服”可以让孩子对幼儿园充满期待,一个精致的书包会给孩子一种长大了的感觉,一张全家福照片可能成为孩子哭闹时的“镇静剂”等等。

 

入园准备的主要途径

 

实地观摩体验,“预热”陌生环境

由于入园之初的分离焦虑在很大程度上是由陌生的环境引起的,因此事先让孩子熟悉幼儿园的生活环境有助于缓和可能的入园焦虑。其实,不管是否已经决定入园,平时带孩子出去玩的时候都可以多到幼儿园附近转转,让孩子有机会观摩幼儿园小朋友的生活状态,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带孩子进去玩玩滑梯、做做游戏,甚至到教学区走走看看,让孩子对幼儿园生活有个感性认识。给孩子选定幼儿园后,这种观摩还可以固定在即将加入的幼儿园,观摩时还可顺便跟孩子说一些“幼儿园好玩吧,等你长大了,就可以天天来这里了”、“幼儿园有这么多玩具,大家一起玩,很开心的”之类的话,以便她形成对幼儿园生活的向往。

有的家长在孩子入园之前参加了该园的亲子班,这也是一种不错的做法,有助于孩子更深入地体验幼儿园生活。所以,如果对孩子的适应能力没有信心,且经济条件够好,亲子班的教学也比较科学的情况下,也不妨提前以这种形式介入幼儿园生活。

随机入园教育,引导习惯养成

家长决定让小家伙入园之后,不妨在日常生活中随机插入入园教育,如果孩子作出了符合幼儿园生活需要的良好行为,就联系入园一事夸奖她:

“哇,宝宝会自己穿鞋子了,真棒,可以上幼儿园了!”

“宝宝长大了,会喊妈妈小便了,可以上幼儿园了!”

“宝宝会自己吃饭了,真能干,可以上幼儿园了!”

……

如此,孩子的行为习惯既可以得到正强化,又可以由此建立对幼儿园的积极态度定势,一举两得。

与此相关的一种做法就是:待孩子的入园热情被激发后,就反过来用“入园”来引导他的行为:

“宝宝,要是你学会了自己小便,就可以上幼儿园了。”

“要上幼儿园的话,就要学会自己吃饭哦!”

“宝宝要上幼儿园了,这下看到人可以主动招呼哦!”

……

当时我对女儿桐桐进行入园教育时,在某些方面就很明显地感觉到了这种激将法的效果。

进行负面预警,建立客观认识

一般来说,在经过父母的有意渲染之后,孩子都会对幼儿园生活产生期待,这个时候,给孩子打强心针的时机就到了,那就是尽可能地把幼儿园的真实生活场景跟她沟通,以免到时她过于美好的想象遭遇太大的落差而焦虑、逆反。当时我的女儿桐桐入园之前,就曾经被我鼓动的蠢蠢欲动,这个时候,再聊起入园话题时我就开始给她负面预警:

“……可是,宝宝,幼儿园虽然好玩,妈妈却不能进去,每天妈妈把你送过去之后,你就得一个人跟老师和小朋友呆在那里,跟他们做游戏、上课、吃饭、睡觉,等到下午四点钟,妈妈才能去接你,可以么?”

“如果别的小朋友哭,你会跟着哭么?”

“在幼儿园,如果你想喝水怎么办?”

……

这样的问题虽然“残酷”,却有助于孩子清醒地认识幼儿园生活,而且有助于我们发现孩子认知准备上的误区,比如,当时我问桐桐在幼儿园里想喝水、小便怎么办的时候,桐桐经常习惯性地对我说“叫妈妈”,每每此时,我就会对她说:“可是妈妈不在呀”,“那我叫老师”,虽然只是简单的对话,重复多了,孩子自然就会习惯这种思维。

做好物质准备,缓冲入园焦虑

适当的物质准备不仅是必要的,而且可以起到缓和入园焦虑的效果。在这方面主要可以考虑准备的有:

·可爱的书包等标志孩子身份转变的物品。虽然幼儿园里没有教材,但来回家园需要的东西都可以放进去,让孩子自己背着,会有一种“小大人”的成就感,这也是自理能力的最初锻炼,日本的幼儿园就非常重视这个,有的明确要求家长为孩子置备大包小包,而且必得由孩子亲自拿着背着。像桐桐进的那个幼儿园,对需要坐班车的小朋友来说,小书包往往还是必备的,因为每天需要来回拿家园联系手册,还发现有的家长连学费都会放到孩子包里交给老师。

·全家福或其他家庭合影。主要是供孩子入园后因分离焦虑而哭闹时备用。这也是女儿桐桐的老师告诉的办法,当时桐桐在幼儿园哭着要找妈妈时,老师就跟我们要了这个东西安慰她,所以家长不妨提前准备一下。

·孩子的“个人简历”。提前给孩子做一份简历,把孩子的当前各项行为技能的发展水平以及偏好描述一下,入园时交给老师,有助于老师更全面的了解孩子,更针对性做出反应。

 

入园准备的注意事项

 

·家长和孩子谈起幼儿园时,表情和语气一定要积极轻松。有的家长一提起入园就觉得好像对不起孩子一样,积极地谈论幼儿园,不要一提起送孩子入园就像对不起孩子一样,满面愁容,焦虑不堪,还有的家长,动辄拿幼儿园来吓唬孩子,喜欢对孩子说些“再哭就送你到幼儿园”、“把你送到幼儿园教育教育!”之类的话,如此,孩子就非常容易接收的这样的信息:幼儿园是非常可怕的地方,连爸爸妈妈都不觉得那里好。认知如此,心理自然就对幼儿园发怵了。

·准备,特别是心理、行为技能和生活习惯的准备,开始的越早越好,越早,幼儿园越可能成为孩子观念和生活习惯的一部分,到时候越容易适应。

·无论入园准备多么周密,都不要对孩子的期望值过早,对于绝大多数而言,家园生活都不可能无缝过渡,总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障碍,对此家长要有心理准备,但也不可因为不能完全避免就放弃入园准备。

·如果选择入学的幼儿园有暑期或寒假班,这个时候入园的话,在园的小朋友一般比较少,每个老师需要照顾的孩子比较少,有助于孩子入园之初得到更多的关爱,对于那些没有寒暑假的家长而言,也不妨想办法在这个时段调休,跟孩子一起面对入园之初的焦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