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喜欢的儿童心理学读物

(2012-05-13 17:35:15)
标签:

儿童心理

著作

推荐

育儿

分类: 桐妈推荐

 

我喜欢的儿童心理学读物

 

 

有家长让我推荐一下感觉比较好的儿童心理学读物,我想了想,在我看过的通俗读物中,下面一些比较值得一读,为了更一目了然,我自作主张做了如下分类,未必专业,仅供参考(避嫌起见,对于我自己的著作,这里不作评论)。

 

一、教养手记类

即那些根据教养儿孙的观察记录总结出来的幼儿心理解析著作,我把胡慎之老师的《童心密码》和梅仲孙老师的《抚育者的眼睛》归为这类。这两本著作,虽然时间跨度相对较小,都是三岁之前的教养记录,但因为紧密结合了自己的教养经验,叙议结合,能够比较直观地呈现具体年龄段的典型特点,前者应该属于精神分析学派,文笔非常生动,后者的作者可能是因为是梅老先生的育孙笔记,梅先生退休前在我所在的单位工作,长期从事正统的学术研究,行文有点学院派风格,通俗性相对不是那么强,却是信得过的严谨。

 

二、百科全书类

即可以按照年龄段查询不同时期容易出现的教养问题的书,这类读物,给我的感觉是系统性稍差,但一旦有具体的教养问题能够对号入座,却可以得到相对具有操作性的建议。这类读物,我喜欢韩国引进的《申宜真幼儿心理百科》,这本书是申宜真女士基于自己长期的心理学研究和两个儿子的教养经验撰写成的,虽然“百科”儿子给人太多理性甚至枯燥的感觉,读起来却一点也不觉得类,而且穿插了大量教养案例,很生动。美中不足的是,不知是否编辑的原因,感觉年龄的分段方面有点牵强。

 

三、系统视角类

即那些没有单纯地就儿童心理论而论儿童心理,而是把孩子放在具体的家庭系统之中,从整个家庭系统的结构、交流沟通方式、教养环境等来考察大系统之下一个人的心理发展走向,这样,既避免了“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片面性,又唤醒了家长们对整个家庭系统的关照。这类读物,我喜欢武志红老师的《为何家会伤人》和萨提亚的经典著作《新家庭如何塑造人》。

《为何家会伤人》的作者武志红老师是国内著名的心理咨询师,也是资深的编辑,工作的便利让他有机会辑录了大量发人深省的案例,专业、独到的精神分析基础又让他的剖析入木三分,可读性很强,更让人回味悠长,这本书,我已经读了两遍,还想再读;《新家庭如何塑造人》的作者萨提亚女士是家庭治疗领域的代表人物,这本书被业内成为家庭治疗的经典著作,翻译的也特别流畅,当然,真读下去,还是需要一定的定力,毕竟,它字字珠玑,浓缩了太多精华,读懂、读透,尚需一定的理论基础或者悟性呵。

 

四、阶梯分段类

即按照年龄段来呈现不同时期儿童的心理发育特点,我要推荐的这套美国引进的“阶梯教养圣经”就是一岁一段,分别命名为《你的1岁孩子》、《你的2岁孩子》……等。

不亏是吉塞尔名下的研究成果,这套丛书以让人信服的观察和研究成果呈现了不同年龄段孩子在身心发展特质、心智等各方面能力的发展情况和人际关系表现,也总结了他们这一阶段的成长规律,并列举孩子的很多典型表现,在此基础上给父母提供教养建议、亲子共处技巧。这个系列一出版就获得巨大成功,成为兰登书屋畅销30年的当家品牌。

 

五、行为解读类

具体、深入地解读不同年龄段孩子经常出现的典型行为,以便帮家长捕捉不同年龄孩子特有的敏感期,稍有早教知识的朋友都知道,蒙台梭利流派的孙瑞雪老师就是这个领域的典型代表,最为系统地研究过孩子的各个敏感期。

孙瑞雪老师在这方面有两个相关出版物,一个是在中央电视台七巧板栏目所做的《解读孩子的敏感期》系列,一个是纸质著作《捕捉孩子的敏感期》,前者更为生动直观,后者更为系统呵。

 

六、综合呈现类

即那些不仅包括不同年龄段孩子的心理发展特点,还包括了同年龄段孩子的生理发育特点以及教养建议的经典读物,它们或许算不上严格意义上的儿童心理类读物,在综合呈现不同年龄段孩子的教养建议时,却不忘对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心理进行概括的描写,这对于那些没有多少时间阅读早期教育心理著作的家长来说,应该是一个相对便利的选择,一册在手,身心教养建议全有呵。

这类读物,我比较喜欢来自西方的《斯波克育儿经》和国内郑玉巧老师的《郑玉巧育儿百科》。前者是畅销多年的经典,权威性就不必说了,郑老师的这本也毫不逊色,虽然出版的时间还不是很长,尚未被时间沉淀成“经典”,但它适合我国孩子的国情,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高尚医德和钻研精神也让我钦佩。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