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爷爷
(2011-08-25 12:34:00)
标签:
回忆五爷爷 |
分类: 桐妈生活 |
五爷爷
做早饭的时候,在煤气灶边捧了巴金妈妈送的《中国布衣》,随手翻到作者张曼菱女士提到的本家的族谱,突然想到了五爷爷,虽然,五爷爷的存在,跟所谓族谱并没有直接关系。
说是“五爷爷”,其实只比我大几岁,我上初三的时候,他上技校吧。如果是城里,顶多也就是称呼小哥哥的那种年龄差距,可是在我们农村,辈分观念比较强,同姓的族群,辈分差不的,即使大一岁,我也的规规矩矩地喊他“五爷爷”,我爸爸妈妈再年长,也得规规矩矩地喊他“五叔”。
大约是长在辈上的缘故,五爷爷对本族的“孩子”很有一种使命感。在我们那个村子里,我姓的这个姓,大约占了五分之一的人口,农村人重视族群的脸面,不同姓氏的族群之间虽然没有明显的竞争,但大家似乎都暗暗希望自己群里多出几个“能人”,很荣耀的是,我们那个族群,“能人”出来的相对要多很多:在省城当医生的,在市里坐办公室的,当老师的…..很有几个让村民仰望的风光人物,不过,再排查一下后续的“苗子”,也有断代之忧。当然,对于大部分靠土里刨食为生的族人来说,这种状态并没有到影响生活的程度,他们也不会把这件事当成什么“大任”来重视,除了像五爷爷这样,有点文化,又有点宗族意识的男子。
可能就是在这样的担当之下,五爷爷不由自主地关注起了我,否则,我怎么也不会想到,他会跟我们家有了更多往来,因为,虽然是同一宗族,其实五爷爷家和我家是很有距离的,五爷爷的父亲在城镇有正式的工作,四个姐姐都嫁的很好很好,全家声名显赫,是很多村民望而生畏的那种人家,即使和我在村后的老家住的很近,我也极少到他们家去过,似乎他们的深宅大院,更多的是为“达官贵人”准备的。我家呢?穷的破破烂烂还不说,什么值得一提的背景都没有,虽说都是同姓的乡亲,很少有“势利”一说,但物以类聚,不自觉地,我就在心理上跟五爷爷家划了界限。
但自从五爷爷七折八拐地听说我是个读书的苗子之后,他和我们家的关系变了,越来越频繁地,五爷爷开始到我家来督促我的学习情况,当他发现我很有潜质,却不够努力,学习方法不大对头,心理素质也不够好之后,就对我进行了全方位的辅导,只要我在家复习,五爷爷就要想办法去我家督促我,让我不敢懈怠,虽然五爷爷只是个技校生,但那个时候的技校生,跟现在的“三校生”可是不大一样,当时考技校除了家属需要吃公家饭的资质之外,还需要很好的学习成绩,甚至比考高中的要求还高吧。所以,现在我想起来都不得不服的是,五爷爷是个素质很高,发展很全面又见多识广的人,虽然考上技校之后初中的应试课程都放下了,辅导起我来仍是绰绰有余,更让我感动的是,辅导到一定程度,他还翻出他初中时的宝贝“错题集”给我看,据他说,这是他打算珍藏起来的,因为这些笔记,凝聚了他太多的心血,让他看到就想起那些拼搏备考的日子……只是很惭愧的是,这些笔记,我看完之后,再也没有还他,后来也不知道放到那里去了,不知道五爷爷想起这件事之后,会不会怪我。
帮我学习的时候,五爷爷就坦白的告诉我,他之所以愿意在我身上花这么多功夫,是因为他觉得我的确还算个“可造之才”,他盘点了一下,我们这个族群还在读书孩子,就我有可能越来越出息了,可以为族里增光了,作为女孩子的我,虽然原本对为族群增光没有多少概念,但五爷爷这些话,还是催生了我本能的使命感,我这个人,是最怕别人信任和提携的,一旦有人这样对我胸怀期望,拼破了头我也愿意争取更好的结果……
自从五爷爷介入我的学习之后,我的成绩也的确越来越好,虽然被督促的感觉有时候挺不自由的,有那么一段时间,我甚至嫌他烦,管的太多,但最终我还是越来越自然地接纳了他的帮助,而五爷爷,不管是我对他什么态度,都一如既往地热心相助,充满责任感。临考中专的前几天,五爷爷怕我怯场,还特地从读书的市里赶回来,对我进行应试技巧的辅导,比如,先做简单的,再做难得,吃不准的,就凭第一印象作答之类的……至今,我都记得我们家门廊的昏黄灯光下,五爷爷一边驱赶着蚊子,一边苦口婆心地给我传授经验的样子。
大约是五爷爷的诚意感动了什么,中考成绩出来,我竟然考了本镇第一名的好成绩,在县里排第几我不知道,但这个成绩已经好的出乎我意料了,被选拔到了师范(当时我们那里的师范是只要尖子生的),五爷爷听说了,似乎比我还激动,听母亲说,自从我去参加中考,他可是问了好几次成绩了呢。
后来我读了师范,回家的次数少了,五爷爷也已经技校毕业,在本地一家很有名的公司参加了工作,跟他见面的机会越来越少,我回家的时候,他不一定回家,他回家的时候,我不一定回家,整个读师范期间,竟然没有见过几次,但五爷爷每次回来,都会习惯性地到我家去看看,看看我回来了没有,那个时候没有电话,我也没想到给五爷爷写信,只能通过跑腿的方式联系对方。不过,难忘的是,即使在这有限的几次见面里,五爷爷给我的教益,却影响了我的一生。
我原本以为,像我这样的家庭条件,再做大学梦也考不起的,能上个师范,毕业后在当地做个小学老师、不误人子弟就烧高香了,五爷爷有一次看望我的时候,听我谈到了这个想法,却认为我有点不思进取,很严肃地对我说,人穷志不能穷,读书学习是没有止境的,读不起正规的大学,也可以考自修大学,自修大学不需要太多花费,也不是很好考,但考出来的话,文凭的含金量也比较高,最重要是,是可以保持不断学习的状态,以免“书到用时方恨少”,也就是从五爷爷这里,我第一听说自修大学,也就是现在流行的自考,这个消息很让我激动,回到学校后,我就偷偷跟老师同学打听这个自修大学的事情,才知道有些同学已经偷偷地再考了,但学校里不允许考,大家只能暗渡陈仓。只可惜,我这个人生性胆子小,对于偷偷摸摸考试的事情有点不敢,始终没有下定决心报这个自修,好在,后来,我咬牙决定了考正规的大学,反正学校里有1%的名额,后来竟然如愿以偿,这是后话。
五爷爷对我做事做人影响也很大,每次来看我的时候,除了督促我学习之外,五爷爷还会分享他做人做事的一些心得体会,印象最深的是他分享的在公司集训的经历。他们公司,为了打造一批遍布全国的销售精英,塑造公司形象,曾经在全公司选拔了十名左右的精英,在酷暑天开展了为期10天的集训,包括自驾之类的,还需要穿上皮衣锻炼对酷暑的适应力,那是一轮比军训还不知道严苛多少倍的训练,电视台都进行了重点报道,五爷爷凭借出色的工作业绩被选为精英之一,亲历了那场魔鬼训练,历尽艰辛,不过,整个训练结束后,真的感觉成长了许多,再站在新的起点开展工作的时候,感觉也不一样了。五爷爷这些娓娓道来的经历对我触动很大,我难以想象,斯文儒雅的他经历这一切的时候是怎么忍受了极限之苦,以后每次遇到困难的时候,我都会想到五爷爷挑战自身极限的情形,这是莫大的精神力量。
师范毕业的前半年里,我虽然有意考大学,但也需要“一颗红心两手准备”,可每每想到就业,就会有点哀愁,因为在我们家乡,整个工作网络都是熟人社会,没有一定的关系,基本是连镇上的小学都进不了的,那个时候,“跳农门”的观念还很有市场,如果谁出去读了书,再回到村里来工作,是要被耻笑的,我很害怕没有路子被分配到村里来,五爷爷一边劝我淡然,一边安慰说我他工作的市里是有人才市场的,如果对自己有信心,可以去人才市场推销自己,这是我第一次听说人才市场的概念,虽然后来终于考上了大学,没有去那里推销自己,但五爷爷给我的支撑,却让我感到被关爱的温暖。
后来我去省城读了大学,毕业后又直接考取了上海的研究生,并留在这个城市工作成家,一晃十余年,竟然再也没同五爷爷见过面,一切还总像像师范的那个样子,我回家的时候,五爷爷总是没有回家,他回家的时候,我就没有回家,而且,我们回家的频率,都越来越少。但每次回家,我都会跟母亲打听五爷爷的情况,也听母亲说,五爷爷的母亲也经常跟她打听我的情况。听说五爷爷后来娶了个温柔贤淑的妻子,在市里安了家,有了可爱的儿子,妻子对公婆非常孝顺,五爷爷的爸爸妈妈经常在他们那里住着……这些消息,让我由衷地慨叹好人自有好报。我也几次跟母亲打听五爷爷的电话号码,但母亲说她跑了几次五爷爷家的深宅大院,都吃了闭门羹,因为五爷爷的父母,经常是在五爷爷城里的家住着的,如此反复几次后,电话号码的事情就不了了之了,我曾经给五爷爷写过几次明信片,但不知道他收到了没有,也许,他根本没有收到,我用的地址,还是读师范时他给我的地址,想来那个地址,早就物是人非了。
2009年,我又一次在阔别家乡6年之后,带孩子回到了老家,领着她在村子里玩的时候,桐桐竟然神差鬼使地带我走进了一个小胡同,我蓦然醒悟,那就是五爷爷父母的家,一股很温暖的感觉一下子包围了我,我牵起宝贝的手,心里想着,这次一定要走进这个深宅大院看看,哪怕只能觅到一点点五爷爷的踪迹,让我吃惊的事情发生了,五爷爷的爸爸妈妈竟然正好在家,两个人还正好出来收拾柴火,我连忙迎了上去,两个老人都眼花了,还是一下子认出了我,惊喜地寒暄了几句之后,五爷爷的爸爸还激动地用手机给桐桐照了相,说下次去城里时可以给五爷爷看看,我也留了老人家的手机,想回上海后邀请他们来看世博会,只是非常可惜的是,回沪后我的手机又丢了,老人家的号码也找不到了…….
今天,忽然又想起五爷爷,想起他给我的教益,一下子特别怀念,暂以这篇文字,寄托自己的牵念吧。晚会儿,再打个电话,督促母亲问问五爷爷的联系方式,希望一切顺利!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