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是躲藏惹的祸
(2011-05-04 09:00:29)
标签:
遗弃感安全感育儿 |
分类: 早期教育 |
都是躲藏惹的祸
按:本文系《家庭保健报》杂志编辑季老师邀请写成,已经上刊,此为原文,谢谢季老师的编辑劳动!
兰兰妈是个急性子,遇到孩子不听话就管不住自己的脾气,用“你再皮,妈妈就不要你了!”之类的话吓唬孩子是她惯用的伎俩,更有的时候,孩子做了什么错事,兰兰妈还会一气之下故意藏起来,直到孩子停止了错误行为,才出现在孩子面前。因为兰兰妈发现,这种办法通常会立竿见影,比说磨嘴皮子讲道理还管用。
可是,就在兰兰妈为自己简单有效的教育方法自鸣得意的时候,一些让她尴尬的问题也出现了:兰兰似乎越来越粘妈妈,一眼不见妈妈就会大吵大叫,盼着跟妈妈在一起,可是妈妈一回来,她又会突然产生对妈妈的排斥,嘴里叫着“妈妈跑”、“不要妈妈”之类的话,弄的兰兰妈吃惊又伤心,不知道自己做错了什么……
桐妈解析:
美国心理学家M·斯科特·派克曾在他的著作《少有人走的路》中指出,所有的孩子都害怕被遗弃。孩子到了六个月大,就会意识到自己与父母彼此分离,这使他们感觉无助。因他们知道,依靠父母提供物质资料,才能获得生存,遭到遗弃就无异于死亡,所以他们害怕任何形式的遗弃,包括父母关于不要他们的言论、突然的赌气离开、不辞而别、出差、寄养等等行为,案例中兰兰妈妈的做法,就在这个范围之列。
如果母亲经常以这样那样的方式唤起孩子的“遗弃感”,则不管母亲自认为多么爱他们,孩子都会对母亲的爱产生怀疑,进而与母亲形成矛盾的依恋关系,就像案例中的兰兰一样:妈妈不在,就焦虑,呼唤妈妈,妈妈回来了,又要把妈妈推开。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这是因为,对于孩子来说,生存本能会告诉他,如果没有母亲的照顾,她就没有生存下去的力量,但这个母亲,又总是动不动“遗弃”自己,给自己的生存带来威胁,让自己痛苦不安。在这个基础上,自然会产生对母亲既爱又恨的感觉。
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与母亲之间形成的早期依恋关系就渐渐成为他建立与他人关系的一种工作模式,进而对他一生的人际交往产生影响。包括幼儿园期间的同伴关系、中小学期间的同学关系、青年期的恋爱关系、婚后的夫妻及子女关系、工作岗位的同事关系甚至与陌生人的关系。虽然这个内部心理作用模式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个体人际关系经验的积累而不断地修正或扩展。但生命早期的亲子依恋关系却常常成为它的底色。
对于那些早期处于回避型亲子关系的孩子来说,他们可能终其一生都在爱与被爱的矛盾中挣扎,一方面,小时候常被母亲“遗弃”的体验会让他们强烈地渴望有人关爱自己,为此想方设法地发展与别人的关系,甚至达到期望与别人完全融合在一起的程度,但另一方面,因为小时候经常被“遗弃”,他们又会常常觉得自己是不那么可爱的,进而对别人的关爱缺乏安全感,非常容易怀疑别人的“不忠”而翻脸。这中矛盾的表现,不仅给自己带来痛苦,也通常让别人感到困扰。
所以,当年轻妈妈发现自己轻率的“遗弃威慑”导致了不安全的依恋关系后,就应该尽可能地实施补救工作:
1、果断抛弃那种利用“遗弃”来迫使孩子就范的做法。哪怕这样意味着要做更多的说服工作,也要坚持下去。
2、孩子因为与母亲分离而出现焦虑时,及时向他们做出保证,如“妈妈还会回来的。”、“妈妈会一直想着你”之类的承诺,并及时兑现诺言,让孩子慢慢明白,即使有时候不得不分开,妈妈的心思也会在自己身上。
3、任何时候都不要吝惜表达你的爱,无论是语言还是行动,“妈妈永远爱你”、“你是妈妈最爱的那个宝贝”、“我们会永远相亲相爱”等等,只要话都可以随时应景表达。
4、遇到一些不可避免的突发事件时,比如分床、生更小的宝宝,一定要事先跟孩子做好沟通,并伺机加倍给孩子爱抚,让孩子确信自己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