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孩子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
(2011-04-19 14:51:10)
标签:
审美教育桐桐妈爱出一个好宝贝64本育儿 |
分类: 早期教育 |
给孩子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
----说说桐桐的审美教育
按:本文应《Enbaby恩比育儿》杂志执行主编殷姿之邀参与的话题讨论,限1300字以内,发表于2011年第2期。谢谢杂志的编辑劳动!
带桐桐去看世博,走的是水门,入园须得坐船,一进船舱,小家伙就像发现了新大陆一样,摇着我的胳膊:
“妈妈,看呀,房顶会变颜色!”
我抬头一看,原来是天花板上是面积较大的几何造型灯,可以不断的渐变颜色,每种颜色在渐变的过程中,又会呈现不同的明度,非常柔和漂亮,这一发现显然让桐桐非常开心,此后大约20分钟的行程中,头顶这片天地几乎成了小家伙的快乐源:一会儿让我猜接下来会变出什么颜色,一会儿自顾在那里念叨着各种颜色的名字:天蓝、深蓝、浅紫、紫色、红色…….
这就是我的宝贝桐桐,每次出门,她都有一双那么善于发现的眼睛,让我感动,让我欣慰。
养育一个快乐的孩子是我的梦想,而孩子的快乐源于她对美好事物的敏感,基于这个认识,从小我就非常重视桐桐的美感教育,在不断收获惊喜的同时,也算积累了一些心得,下面就着重分享几点:
一、看名画,听名曲
记不清是哪位专家说过,我们给孩子提供多高的审美起点,他们便会形成多高层次的审美能力,崇尚环境熏陶的我,对桐桐的美感教育,就从布置高起点的家庭氛围开始的。
桐桐很小的时候,我就买来一些世界名画贴在各个房间的墙上,并大体按照风格和题材进行了分区,这样,不管孩子走进那个房间,都可以见到各种风格的名画了,与此同时,我还经常播放世界名曲作为小家伙活动的背景音。
大部分时候,小家伙对我创设的环境是“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的,但我并不担心,我理解的环境熏陶,就是这个样子的,就像我在复旦读书的时候,每天在校园里来来回回,并不曾留心里面的花花木木,但毕业之后,每每想起复旦,却能触摸到她那种优雅、深沉的学术气息……..
二、六十四色蜡笔
色彩是这个世界的属性之一,也是吸引眼睛注意的诱饵。我们对美的感受,很多都是经由色彩体验到的,所以对色彩的敏感可以唤起对美好事物的关注。培养孩子的色彩敏感,方法有很多种,画笔这种载体不过是其中之一,但画笔是选择是很多妈妈困惑的地方,我就重点谈谈在这方面的感受。
桐桐一岁之后,渐渐地爱上涂鸦,动不动就拿着笔画来画去,这使得她有机会接触各种颜色的画笔,最初给她选择画笔时,我顶多给她买过24色的,可是后来随着小家伙爱上涂色,24色画笔的弊端就暴露出来,那就是有时候桐桐想给画面涂某种颜色时,经常拿出一个画笔觉得不对,再拿出一个,还是觉得不是她想要的,后来把画笔袋都掏空了,小家伙还不满意,甚至气的哇哇大哭,难道手头的颜色不够她折腾?前段时间裘玮叔叔从美国给她带来一盒64色绘儿乐蜡笔时,我才发现对于孩子来说,画笔的颜色几乎是多多益善。那盒64色的画笔,不仅没有让桐桐眼花缭乱,而且让小家伙有了更多的选择,每当她做阶梯涂色时,为了挑选到既有的颜色,同一种色系经常需要尝试深浅不同的颜色,大概在不断尝试的过程中,桐桐发现了不同明度的颜色,对颜色的认知,也渐渐丰富起来。
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儿童教育专家杨忠老师曾说过,审美不是刻板的东西,而是一种情感体验,我非常认同杨老师的这个说法,并进一步认为,孩子越是能理解美好事物的多样性,就越容易宽容地吸收一切美好的东西,基于这个认识,我非常注意拓展女儿的审美视野,陪女儿“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梦想就是这种愿望的延伸。
每天睡前,只要桐桐喜欢,我都会陪她倘佯书海,给她选择的绘本,则涵盖了不同流派、文化、地域的图文风格。因为孩子阅读的过程,也是一个体验不同画风、丰富色彩认知和情感体验的过程,精致的绘本会带来精致的审美体验。
每到周末,我和老公都会带上桐桐,在力所能及的地方到处走动:到公园里去拣树叶,到博物馆去参观古印度文明、到教堂去感悟信仰、去大学校园体验知识的力量…..我相信,每个场所都有其存在价值,孩子体验到这种价值,才能读懂他们各自的美好之处。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我们还会尽量让桐桐去经历不同的生活方式,目前已经去过鲁西农村和海边渔村,等她年龄稍大,带她去的地方还会越来越多,希望她能就此获得对生活多样性的认识,并由此对生活之美多一份理解与宽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