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性急怎么办?
(2010-12-31 16:11:05)
标签:
桐桐妈爱出一个好宝贝性急原因类型对策育儿 |
分类: 早期教育 |
孩子性急怎么办?
按:本文是应《孩子》杂志编辑戴老师写的半命题作文,发表于2011年第1期。此系原文。
我的女儿甜甜性子急没耐心,有了什么需求一点儿也等不得。如果不按她的要求做,就又是哭又是闹的,和她讲道理也不听,很是让人烦心,也很苦恼不知道该怎么样教育她……
我家彤彤29个月,性子特别急,动不动就哭闹,连玩具玩不好都会急得哭,一点事情不如他心意就耍脾气,真拿她没办法…….
在我接到的咨询案例中,类似甜甜和彤彤妈的困惑大有人在,这就引起一个值得展开的话题:孩子性急怎么办?下面就谈谈我个人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为了表述方便,姑且根据不同典型成因把急性子分成五种不同类型:
一、遗传型
成因分析:主要由遗传的神经类型原因导致的急性子。孩子的神经类型是生而俱来的,前苏联生理、心理学家巴甫洛夫根据神经过程的强度、平衡性和灵活性三个特性把人的神经类型分为兴奋型、活泼型、安静型和抑制型四种,如果孩子正好属于强而不平衡的兴奋型,就容易因神经兴奋过程强于抑制过程而性情急躁。
大体判断依据:孩子生下来就比一般的孩子“性急”,主要表现是比较容易急躁,对刺激反应强烈,吃奶、睡觉稍不顺心就大哭大闹。
教养建议:家有“遗传型”急性子的父母,对孩子的改变千万不要期望值过高,因为神经类型虽然可以在适当的教养环境中发生期望的变化,但由于他们相对稳定的特点,一般改变的比较缓慢。遇到这种情况,父母千万不要过于焦虑,要认识到不同的神经类型各有利弊,没有好坏之分,只要因势利导,都可能发展出良好的个性。
二、习得型
主要成因:主要由成长环境原因导致的急性子。孩子是最善于模仿的,而且极易受到成人情绪的影响。如果主要养护人本身就性子比较急,或者家庭氛围太紧张,则孩子就很容易受到习染,变成躁动不安的急性子。
大体判断依据:孩子在新生儿期并没有明显的性急表现,但养护人的性子比较急,或者家庭氛围比较紧张,孩子的急性子是后来才慢慢形成的,且性急的表达方式常常和养护人有一定相似点。
教养建议:养护人做好行为表率,提供正面示范;建设温馨和谐的家庭环境,给孩子温和的行为刺激。
3、发展型
主要成因:主要由心理发展规律原因导致的急性子。一般而言,孩子随着自我意识萌芽,就会越来越有自己的主张,如果这种主张得不到即时支持与响应,孩子就会因为给予维护自己的主张而表现出过激行为,不了解这个心理发展特点的成人就可能认为孩子的性子变急了。
大体判断依据:孩子是急性子大体是从开始喜欢说“不”产生的,一般出现在一岁半之后,最早可以提早到13个月,在整个自我意识发展期都有表现,但自我意识发展的相对成熟之后又渐渐收敛。
教养建议:认识到这是孩子自我意识发展过程中常见的行为现象,宽容以对,及时满足孩子的合理需求,对于不合理需求妥善疏导,不因孩子的反应方式剧烈就压制孩子的自我意识发展,因为自我意识逐渐健全之后,孩子的需求表达方式会自然趋向委婉。
4、反射型
主要成因:主要由父母反应方式不当导致的急性子。有的养护人,由于教养经验的局限,对于孩子的身心需求总是反应很迟钝,致使孩子不得不运用比较剧烈的方式表达和维护自己的需求,且每每奏效。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发现,只有以这种方式提出需求才容易得到关注,“急性子”就此形成。
大体判断依据:孩子诞生之初并没有明显的性急反应,急性子通常是经常用这种方式“要挟”养护人屡获成功后渐渐固定下来的反应。
教养建议:及时读懂孩子的内心需求,第一时间满足孩子的合理需求,对于不合理的需求,要善于拒绝或尝试“延迟满足”(即让孩子学会“等待”,在期待中获得满足),不因孩子出现性急反应就马上过来满足,切断“性急表现”与“即时满足”之间的固定连接,久而久之,孩子的行为就可能做出相应的调整。
5、情景型
主要成因:孩子因为生理不适、生活变故等原因而暂时出现的性急反应。一般为一过性的,但处理不当的话也可能使之成为习惯。比如,孩子的养护人发生变更时,往往比较容易出现情感反应而变得性急,如果此时新更换的养护人为了拉拢孩子而不分青红皂白地满足孩子,就可能固化这种反应模式。
大体判断依据:孩子平素不是那么性急的孩子,但在生病或遭遇其他情感波折的时突然出现的性急反应。
教养建议:不因为孩子一时的性情改变就对孩子行为上纲上线,做好孩子的情绪安抚工作,但不要丧失教育原则。
以上列举了五种典型的性急成因、表现和教养建议,需要说明的是,任何行为都是遗传、环境因素和主观能动性相互作用的产物,现实生活中的“急性子”,也一般是上述原因混合影响的产物,需要家长综合考虑各种可能性并做出相应的行为调整。尤其需要注意的是,任何情况下都不要抽象地批评孩子“性子急”,更不要当着别人的面议论孩子的“急性子”,以免孩子受到消极心理暗示而更加性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