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的情绪与干预》感点分享(二)
(2010-10-23 07:56:03)
标签:
幼儿情绪干预曹子芳育儿 |
分类: 早期教育 |
《儿童的情绪与干预》感点分享(二)
桐桐出生于2007年7月29日,现在3岁2个月24天了
《爱出一个好宝贝》当啷幼儿图书商城18元特价促销,新华淘书网18.2元特价促销(见左侧链接)
二、过分溺爱是帮助孩子堕落的开始,育儿一定要讲规则,不能下不为例
与生而不养那个极端相反,当前家庭教育的另一个极端则是溺爱,几乎全家人都围着一个孩子转的情形在当前的育儿行为中屡见不鲜,孩子成了全家的中心,说一不二。曹教授非常反对这种现象:
其一,溺爱就是无规则,或者把孩子的愿望当成规则本身,不帮孩子建立必要的生活规则,而孩子的行为习惯养成是需要一定的规则约束的,从托班开始就需要有意识地给孩子建立规则,让孩子明白哪些应该做哪些不能做,在美国,孩子基本的生活习惯和规则在4岁之前就养成了,而在溺爱中长大的孩子,规则意识都比较差。
其二,当孩子发现自己本身就是规则的时候,就往往对自己失去了要求,不再要求进步,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就是堕落的开始。
其三,被溺爱的孩子非常容易自我中心,这是任性行为的根源,当他们走向社会,发现外界的环境不再以他的意志为转移的时候,就可能习惯性地用非常自我、简单的方式解决问题,出现喜欢动手打人等暴力行为,那些自杀的孩子,也往往是极端自我中心主义者,因为他们不会考虑到这种行为会给家庭社会带来多大的影响。
基于以上考虑,曹教授建议家庭内部应该建立一种平等健康的亲子关系,成员内部统一育儿观,在原则性的问题上,不能下不为例。
三、善于倾听而非粗暴、专制地对待孩子,允许孩子适当撒娇
不溺爱孩子不等于可以可以粗暴地对待孩子,因为过分专制的育儿行为会压抑孩子的表达欲望,而家庭对孩子来说应该是最真实地表现自己的地方。明智的家长会蹲下来倾听孩子的喜怒哀乐,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孩子,在孩子6岁之前,绝对不用用拳头教育孩子,否则虽然当下的问题可能会在拳头的作用下顺利解决,孩子的内心,则可能留下不健康的心里隐患。
允许孩子适当撒娇,这是孩子正常情绪表达的一部分。
不对孩子提出特别完美的期待,孩子在这种期待下很容易形成完美主义,给自己的精神带来很大压力,太大的压力会让孩子崩溃的。
四、了解和接受孩子的“是什么?”而非怀疑他们的“为什么?”
这个感受是从孩子上兴趣班这个话题上引申出来的,因为曹教授发现在当今的升学竞争压力之下,许多家长为了孩子的前途,经常不顾孩子的实际兴趣给孩子报很多兴趣班,问之,则曰“兴趣是培养出来的”,曹教授比较反对这种观点,她认为这样的家长把与孩子的关系当成了车夫与马车的关系,凭自己的愿望来驾驭孩子,把孩子当成了等待塑造的工具,而非一个独立的生命。
谈到这一点,曹教授还讲了一个这样一个例子:
一个军人出身的爸爸,非常焦虑地找曹教授咨询,说他的孩子非常喜欢小汽车,就是不喜欢枪,为此他感到非常苦恼,问曹教授这是为什么,用什么办法才能让孩子喜欢枪。曹教授听了这个爸爸的话,感到非常不解,只好告诉他,我回答不了这个问题,脑科学还没有发达到可以解释孩子为什么喜欢小汽车而不能喜欢枪的程度。显然,这位爸爸的育儿行为有点过分自我了,竟然到了希望孩子继承他的职业兴趣的程度!其实这样做是非常没有道理的,明智的家长应该尊重孩子当下的兴趣,而不是质疑孩子的兴趣。也就是说,在兴趣的培养与开发方面,我们需要了解和接受的是孩子“是什么”,而不是“为什么”!孩子喜欢小汽车,就不妨在这方面多给她提供发展的机会,而不是质疑她为什么会喜欢小汽车而不是你所期待的武器!(时间关系,未完待续)
五、一分为二地看待孩子的行为,挖掘它的积极意义,负性方面防微杜渐
讲座结束的咨询时间,我发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那就是当家长焦虑地向曹教授陈述各种育儿问题时,曹教授都能给他们一个令人宽慰的答复。
比如,有个家长,非常无奈地告诉曹教授他的孩子是多么多么地犟,凡是自己认准的事情,一定要想办法做到,家人特别难以改变他的想法。没想到曹教授对她说,倔强的孩子,一般都坚持性非常好,家长要珍视这一点价值,不要过分焦虑。再反过来,孩子过分倔强和任性,很可能家里过分溺爱,育儿不大讲规则所致,所以应该从调整自己的育儿行为做起,防止孩子不合理地坚持某件事情。也就是说,要看到孩子行为的积极方面,也负性的那一面,也要想办法防微杜渐。
还有个家长,非常焦虑地说自己的女儿非常皮,在家里特别喜欢爬上爬下,从柜子上爬到电视机,再翻到沙发,仿佛有使不完的精力,但对于自己喜欢的事,也能静静地坐下来做。但入园后这种好动行为就给老师造成了困扰,以至于老师经常反映她给班级秩序带来麻烦。这让妈妈很为难。曹教授就对她说,爱动的孩子一般好奇心比较强、喜欢探索,长大后也一般比较有出息,不要因为育儿的方便就压抑孩子这个特质,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不妨和老师做好沟通,不当面对孩子的行为尽兴负性评论等等。
曹教授的答疑给了我很大启发,是啊,就像一枚硬币都有两面一样,孩子的行为,也不可能是绝对的对或错,我们也要学会一分为二地看待孩子,发掘孩子行为的积极方面,对孩子充满信心,同时对可能发负性影响心中有数,对自己的育儿行为做出调整!(时间关系,未完待续)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