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长大了当什么张炳慧家庭观念桐桐妈爱出一个好宝贝育儿 |
分类: 早期教育 |
培养孩子的家庭观念
2010-10-11
桐桐出生于2007年7月29日,现在3岁2个月12天了
大约半年多以前,陪桐桐看《长大了当什么》-----一个情节很简单的故事:
当兔爸爸提出一个议题“我的宝贝长大后会做什么呢”,全家的男女老少都饶有兴趣地进行了猜想,他们提到了林林种种的职业,包括警察、小丑、牛仔、飞行员、消防员、火车司机、驯兽师、糖果店老板、儿科医生、农夫等等,真是应有尽有,只是非常可惜的是,对于他们谈到的这些理想,小兔子本人一点也不感兴趣,因为在他的心目中,最激动人心的职业也比不上他的理想事业----当一个好爸爸!
看到最后这个出乎意料的结尾,说实话我有点吃惊,怎么也不会想到“好爸爸”竟然可以成为一种理想追求,掩卷沉思,又不禁感慨万分,在传说“个人主义”泛滥的西方社会,竟然蕴藏着这么深厚的家庭观念!
无独有偶,读《好孩子的成功99%靠妈妈》这本书时,再度际遇了浓浓的家庭观念,这本书的开端部分就讲到,当时作者张炳慧女士做继母的家庭,有三个分别被寄养在别人家的孩子,由于长期分别寄人篱下而缺乏家庭观念,他们不仅没有安全感、行为乖张甚至出现一些心理问题,手足情感几近于无,张女士痛在心里,对他们的改变,就从培养他们的家庭观念开始,通过对就餐礼仪和日常的自立责任等细节进行规矩,三个孩子渐渐地建立了对家庭的归属感,彼此的关系也越来越好,行为的改善也日渐明显。最终,在张炳慧女士的教育引导下,大女儿长大后毕业于美国哈佛大学,成为一名国际律师;老二在耶鲁大学,毕业后又在哈佛大学进修经济管理学,以第一名的好成绩毕业,并成为卓越的商业人士;最小的女儿16岁时,以第一名的成绩进入耶鲁大学,最后也成了一名国际律师。这个案例让我再度惊奇于起始于建立家庭观念的教育对一个人成长的影响是何等巨大,甚至由此开始思考一个问题:如果三个孩子没有被张女士召唤回家,如果张女士没有发现家庭观念的缺乏这个细节对他们行为方式的影响,三个孩子还会有后来的成功么?我认为答案是否定的。
仔细想想又觉得这都是十分符合逻辑的选择,众所周知,孩子建立自己的家庭之前,特别是青少年时期,家庭是他们成长的最主要场所,他们是否能够从中得到温暖和关爱决定着他们对这个世界的感受(比如,如果他们的需求总能得到回应,则他们就会觉得外部世界是可以信赖的)、是否能建立自我价值感(比如,如果被家人“抛弃”则会感到自己不被家人重视)、是否能发展出健全的心理(比如,不健康的家庭环境很可能让孩子焦虑多疑)。孩子建立自己的家庭之后,则他们就面临着如何经营家庭的幸福、如何平衡事业与家庭的关系等问题,在这方面,那种事业比家庭更重要的观点经常会冲击人的头脑,甚至很多时候那些为了事业牺牲家庭的人会被别具用心地加以表彰,但事实上又是什么情况呢?据我目力所及的案例,一个不那么健康的家庭往往会成为事业的羁绊,对家庭的责任感的缺失甚至会影响下一代的健康发展!而由于家庭在一个人身心成长的重要地位,对家庭的归属感和责任感的养成又最好从小开始,一来这是孩子心理健康发展的需要,二来孩子的心灵像块“白板”,先入为主的观念最容易在上面“着色”。
基于这个认识,我在庆幸无意中建构了桐桐的家庭观念的同时,更加刻意注意培养小家伙对家庭的归属感和责任感了,具体做法及心得体会如下:
1、只要自己有条件,就不寄养孩子,再累也要陪孩子睡觉,给孩子无条件的爱,让孩子感觉到自己对于这个家庭的价值。
2、尽量全家一起进餐,如果一方家庭成员回家较晚,就让孩子学会等待,以便让孩子在团圆的餐桌上感受温暖的家庭氛围。不过很多时候这都是一个理想,因为上班时间的步调不一,桐桐爸单独吃饭的时间很多,不过正竭力就这件事跟他沟通。
3、再忙也要想办法陪孩子过周末,尽量避免父母单方带孩子的家庭格局,以便孩子习得父母双方对家庭责任的担当模式,不错误地以为当爸爸或妈妈就可以不顾家。说到这里就特别感谢桐桐爸,这个超级顾家的男人,自从有了桐桐后,几乎不怎么在外面应酬过,一般都是和我一起教养孩子。
4、孩子在吃什么东西时,尽量跟她讨点吃,如果孩子给我们什么东西,千万不要不舍得吃而推让,否则孩子就认为自己独享是理所当然的,而其他家庭成员是应该宠着自己的,这不利于她形成一家人应该“有福同享有难同当”的意识。
5、每次带孩子出去买东西,都拿出一个较轻的包让孩子拎着,同理,在家里鼓励孩子做力所能及的家务,在她完成任务之后,夸奖她时尽量不用“会帮妈妈做事情了”,可以直接表扬她能干之类的,以便习惯于自己作为家庭成员应尽的义务。
6、保证孩子对家事的知情权,鼓励他们参与家庭的决策,具体决策的形式可以依据孩子的年龄而定,比如,很小的孩子,可以在买什么东西时征求她对颜色、款式等次要特征的偏好,再大一点的孩子,在他们能够承受或者有判断力的范围内,保证他们对家事的知情权,甚至征求他们的处理意见。这样,孩子不仅可以确认自己对于家庭的价值,而且会发展出与其他家庭成员的一体感。
正所谓“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培养孩子对于家庭的信任感、归属感和责任感绝不是可有可无的事情,它关系着孩子的心理健康和责任感的养成,值得我们认真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