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成长中的18个行为现象(五)
(2010-10-05 09:45:48)
标签:
多动粘人叛逆桐桐妈爱出一个好宝贝育儿 |
分类: 早期教育 |
破解成长中的18个行为现象(五)
按:本文是应《家庭育儿》杂志编辑吴老师写的半命题作文,要求列举18个比较普遍或者爸妈觉得比较“棘手”的成长烦恼。并分析成因提出对策。已经发表于2010年第10期。谢谢吴老师的编辑劳动!
十三、多动
典型表现:
喜欢爬上爬下、扔来扔去、钻进钻出、东摸西动,仿佛没有停歇的时候。
成因:
发展心理学中有个“自发使用原理”,即有机体内部的某些机体功能形成和发展到一定水平后,婴幼儿就会自发地加以充分利用。所以,随着孩子大小动作技能的发展,孩子便可能在自发运用这些技能的过程中变得十分“多动”。
对策建议:
1、剔除不合理的“乖宝宝”情结,认识到一个身心健康、精力旺盛的两岁孩子,本身就是活泼爱动的,只有那些患有营养不良或其他疾病的孩子才懒言少语。
十四、粘人
典型表现:
一刻也不想离开妈妈,妈妈在场就不想让别人抱,妈妈离开就大哭大闹难舍难分。
成因:
粘人的原因主要有如下几种:(1)妈妈陪孩子的时间太少,孩子对妈妈的情感需求没有得到满足;(2)尚未同妈妈建立安全型的依恋关系,离开妈妈便感到不安。(3)突发事件的影响,让孩子的秩序感受到冲击,产生了“无法掌控局面”的不安全感。
对策建议:
1、认识到“粘人”不是坏习惯,而是孩子心智成熟的一种表现,用家庭教育专家小巫的话说,这说明孩子的判断力和选择能力有了进一步发展,他能够判断自己单独做事与跟妈妈在一起的不同,也有能力做出让自己更快乐的选择――跟妈妈在一起。
2、
3、把自己交给孩子去“粘”并不意味着可以放弃对他的引导,在放手陪孩子的同时,不妨加强对他独立性的培养,比如有意识地陪孩子做些游戏或简单家务,并不时夸赞孩子在这个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这样就可以让他意识到自己的力量,从而增强他“掌控”生活秩序的信心。再比如,日常生活中不要吝惜表达自己的爱,有时候一些看似无力的话,如 “你是妈妈的最爱”、“无论发生了什么事,妈妈都爱你”等,对于孩子来说都是很珍贵的承诺,是他对我们爱之确认的重要基础。反之,任何时候都不要对孩子说“大灰狼来了”、“警察叔叔来抓你了”、“你再这样,妈妈就不要你了”之类的话,否则孩子的安全感将受到伤害!
十五、故意惹大人生气(叛逆)
典型表现:
孩子变得不那么“听话”了,以拂逆大人的意志为乐,处理不当了,他还会爆发严重的执拗,有时候都让人手足无措……一般来说,这种情况容易发生在两三岁的孩子身上。
成因:
随着自我意识的发展,孩子会越来越有自己的主张,但成人出于社会规范的限制,往往会对孩子实行这样那样的限制,偏偏幼小的孩子尚不懂得拐弯抹角,于是便经常公然反抗,以至于有“故意作对”之嫌。
对策:
1、认识到“叛逆”是每个正常孩子都必然会经历的一个阶段,调试自己的心态,适应孩子特殊阶段的表现。
2、就具体事件讲究说服策略,不动辄用“你要听话”来训导孩子。因为对于叛逆期的孩子来说,这样的说教可能会有两个负面后果:一,让他们更加逆反而故意不听大人的话;二,如果孩子经常迫于大人的权威而变得“听话”,则他们表达自我的主张就容易被压抑,甚至形成一种“奴性人格”。
3、“欲擒故纵”+“君子协定”,让孩子自觉就范。比如,我的女儿桐桐不爱睡觉,有时候晚上9点多了还在床上跟我们闹腾或看书,如果强硬逼她睡觉,肯定难以达到目的,这个时候,我们便先退一步,跟她商量个“君子协定”,允许她再玩或再看一会儿书,比如5-15分钟,但玩完或看完就得睡觉,往往就能达到让她睡觉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