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不是最后的“杀手锏”
(2010-08-18 15:57:26)
标签:
打孩子教育方式育儿 |
分类: 早期教育 |
“打”不是最后的“杀手锏”
2010-8-18
桐桐出生于2007年7月29日,现在3岁零21天了
我家宝宝18个月大,女孩皮的要死整个村都找不到第二个,我现在一天不知道要揍她多少次,她脾气坏的不的了。我该怎么办?
我家里人都不主张“禁打”,我也偶尔打过孩子,每每总是在给孩子左说右说都不行的情况下,怒极而至。但我家小子在挨打时从不说软话,曾有被希爸打红屁股还坚持自己的主张的情况,打完之后也觉得没有起到作用。对于孩子如此“不怕打”的行为,我还真是没有对策!
……
当时看了,很能体会这些妈妈的心情,但时间关系,又没法在回复中详细展开,就简单地说了两句,自己感觉很不尽意,今天索性偷空来说说这个问题。
先来分析一些这些妈妈对自己问题的假设,我想,这些妈妈之所以感到无计可施,主要是因了这样一个观点:在教育孩子这件事上,“打”是最厉害最容易出效果的教育方式,一旦“打”都用上了,如果孩子再不听话的话,那就真没辙了!换言之,打是最后的“杀手锏”,如果它都无效了,其他办法也肯定无效了!
果真如此么?其实不尽然。
首先,不同教育方式,效果各有千秋,重在应景运用,很难严格排序
理论认为,在教育孩子这件事儿上,一般有表扬奖励、讲解说理、榜样示范、批评惩罚(包括打孩子)、提醒暗示、陶冶感染等多种方式,相比而言,打作为一种批评惩罚的方式,属于相对特殊的,因为她的强度大、来势猛烈、很伤人自尊,容易产生威慑力,以至于很多孩子都特别怕挨打,这就给家长造成了一种错觉,即打是最容易取得效果的,也是最简单操作的,因为与其他相对消耗智慧的教育方式而言,家长动动手就完成了,操作方便,有时候效果还来的比较明显。但实际上,这几种教育方式很难一分高下的,他们的独立存在,只是因为所适用的情景不同,只要运用的到位,哪种方式都可以产生很好的效果,反之,如果运用不当,可能就都难发挥作用了,包括打孩子,虽然听起来“厉害”,但如果运用不当,不分青红皂白乱打一气,孩子挨在身上了还不知道为什么挨打,实际上对孩子真正认识错误、改正错误并没有多大效果,相反,它带给孩子的不是内疚与羞愧,而是对父母感情的疏远,而一旦亲子关系发生疏离,孩子就可能逆反,从而令“打”更难发挥作用。
二、对于不同性情的孩子来说,打的效用是不一样的。
虽然打的威慑力相对强大,但它也不是所向披靡的秘密武器,因为就它所指向的对象而言,是性情各异的孩子,对于那些脸皮比较薄、自尊相对敏感的孩子而言,打也许会起到一定的效果,但对于那些“吃软不吃硬”的孩子来说,打就不如“高帽子”和“胡萝卜”有效了,还有的孩子,本来自尊也比较敏感的,但在没有打过孩子之前,家长已经通过当众责骂甚至羞辱的方式剥蚀了孩子的自尊,以至于再去打她的时候,孩子已经没有羞耻感了,自然就看起来效果不明显了。所以,不能一概认为打能解决其他教育方式难以解决的问题。不管孩子对打是否敏感,动辄简单地采取打的办法,只会把孩子打疲。而面对打疲的孩子,家长常常会认为打的轻或者孩子欠揍,进而变本加厉地打,孩子则进一步陷入对打无动于衷的状态,失去了上进心,造成恶性循环。正如一首挨打歌唱的那样:首次挨打战兢兢,两次挨打哭不停,十次挨打眉头紧,百次挨打骨头硬,千次挨打功夫到,酣然微笑如梦中。
三、打不是最后的“杀手锏”,换种方式,也许会柳暗花明。
说到这一点,我不禁想起一件亲身经历的教育事件:
大约16年前,我在家乡读师范,有一段时间,学校附近的中学英语老师调走了,孩子的课没人上,就让我和一个同学去上,我们被分到了不同的班级,我在自己班上上课的时候,发现坐在后排的一个大男生特别爱捣乱,上课时小动作频频,后来从前面同学那里了解到,这是个问题学生,老师打过很多教鞭都没有用。这真是给我这个临时老师出了个难题,怎么办呢?我想,既然他这个人不吃硬,或许软点的策略还是很有用的,于是我就私下里找到这个同学,很亲切地跟聊天,具体聊的什么东西,到现在我也记不清了,但效果却给我的印象很深,那就是这个同学仿佛受宠若惊一样,开始是有点不自在,紧接着那副玩世不恭的表情就不见了,到了下次上课的时候,我发现他像变了一个人一样,虽然看起来仍然没怎么专心听讲,但至少不捣乱了。不知道后来我结束那段代课使命后他是否恢复如初,但至少在我接触的那段时间里,他很显然地被我温和的方式给感化了。
由此可见,孩子都是需要尊重的,当打把孩子的尊严严重剥蚀之后,我们用相对尊重的方式去感化她,反而容易取得很好的效果。也就是说,当打对孩子难以发挥作用的时候,尝试运用一下其他相对温和的办法,也许事情反而会有转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