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说说2-3岁孩子的“画风”

(2010-07-11 15:55:52)
标签:

绘画敏感期

涂鸦

2-3岁

育儿

分类: 早期教育

说说2-3岁孩子的“画风”

----以桐桐为例

 

2010-7-11

桐桐出生于2007729日,现在211个月12天了

 

桐桐最近越来越喜欢画画了,最主要的是,画的越有模有样,在精心保存她涂鸦作品的同时,也早想着把桐桐近期的画做个解析,也算是对三岁孩子的画有个大体认知吧。

 

只是需要说明的是,这个解析,是以桐桐的人物画为案例的(因为桐桐主要喜欢画人),从技术水平而言,桐桐在同龄宝宝中,绘画应该算不上最好的,但也应该不算差,一般水平吧!当然,就像我多次在博文中提及的,在我眼里,孩子的画没有好坏之分,只要能画出想要画的东西,就是最好的。

 

下面就以把桐桐(本月底三岁)的画做个解析,权作交流!

 

一、绘画有了明显的目的性

桐桐下笔开始画之前就有了明确的构图意向,比如画爸爸妈妈,画小朋友,画小乌龟等等,应该是从两岁半以后开始的。在这之前,她往往是下笔乱抹乱画一通后,才在我的追问下说出画的是什么,比如,爸爸、妈妈和三姨等等。

更主要的是,桐桐不仅有目的性,而且画起来还有种不达目的不罢休的执着,有很多次,她因为想画什么却画的不理想,如果恰巧我凑过去,她就尴尬的连笔都要扔掉了,有时候喊我帮她画,无奈我还是经常画的不对她的胃口,她就更加生气……

下面这张画就是一张罪证,当时桐桐大概想画她的朋友文文,却屡屡画的不满意,气的把纸都揉成一团扔掉了,这是我从垃圾桶里拣出来拍下来的,hoho~

 说说2-3岁孩子的“画风”



二、人物的表情和动作有了分化

与两岁半之前的“蝌蚪人”不同,桐桐两岁半后所画的人物越来越有了基本器官的分化,特别是近一个多月来,“水平” 更是突飞猛进,不仅有了五官、身体和小胳膊小腿,表情和动作也有了分化,比如,用上翘的弧线表示微笑,用下弯的弧线表示哭泣,动作更是越来越像那么回事了,有时候还可以用“动感十足”来形容,这说明,桐桐对生活的观察力有了进一步提高!

下面就展示三张记录。

第一张是桐桐2009.10.14画的,小家伙两岁两个多月,虽然小家伙时候美其名曰爸爸、桐桐和三姨,但实际上不过是一个大头上拖着几条尾巴,完全是整个五官和四肢还没有分化的状态。

 说说2-3岁孩子的“画风”

这张是桐桐2010.5.9号画的,虽然据今天只有两个月的时间,相比现在的水平,却简单了许多,人的头上只有两个大眼睛,四肢也没有完全分化呢。

 说说2-3岁孩子的“画风”

最近这张是2010.6.29号画的,不仅已经有鼻子有眼,肢体动作也丰富多了!

 说说2-3岁孩子的“画风”

三、开始有了一定主题

如果说桐桐原来的画只是一个个孤立的人物或其他形象,现在的桐桐,则有了明显的进步,她开始把笔下的画作为一个整体来对待,彼此之间开始发生关联,如上篇博文中那幅“小金豆哭了,妈妈在安慰它”,更重要的是,这些人物的活动场景也开始出场了,比如小游船、洗澡盆等等,也就是说,画面开始有了一定主题,这就为小家伙的进一步创作打下了基础。

 说说2-3岁孩子的“画风”

四、偶尔开始再造想象、

除了喜欢画生活、绘本形象或场景外,偶尔小家伙也会调动一下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出“莫须有”的形象来,比如小金豆,再比如扁哒哒,而且,有时候不仅创造人物形象,还能编出关于这个形象的故事,详见我在《再说孩子的“长大情结”》一文的分析。

说说2-3岁孩子的“画风”

 

今后的引导重点:

1、综观桐桐的画,虽然主题和形态各异,但深究其背后的支撑,却可以处处发现小家伙生活经验的影子,无论是现实中的形象还是虚构的形象,都来自于她的直接或间接经验,或者直接呈现,或者再造组合,这说明,孩子的绘画素材总是来源于生活的,所以,今后我会进一步帮助桐桐扩大生活经验范围,无论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以便她积累更多的“创作”素材。

2、桐桐不同时期所绘人物的细节让我看到了观察力的重要作用,所以,接下来我也要好好培养她的观察力,以便她“创作”出更生动的画面形象和合适的生活场景。

3、继续用欣赏的眼光去审视她的画,让她保持对绘画的良好态度定势,如果幼儿园的兴趣班能科学地引导她的绘画兴趣,则在她乐意的情况下报课内兴趣班,至于平时的课余和周末,还是用作丰富生命体验的时间吧。如此,她的创作灵感才会源源不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