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说说孩子的“假想伙伴”

(2010-07-06 17:48:43)
标签:

幼儿心理

假想伙伴

育儿

分类: 早期教育

我家有个“扁嗒嗒”

----说说桐桐的“假想伙伴”

 

2010-7-6

桐桐出生于2007729日,现在211个月7天了

 说说孩子的“假想伙伴”

 

最近,我家多了个新成员,名字叫“扁嗒嗒”,但这个“扁嗒嗒”不是具体的人或物,而是桐桐创造出来的一个“小妹妹”,桐桐非常喜欢这个小妹妹,经常念叨她,有时候还让我给她记相关的口述日记。下面就摘录几段:

 

扁嗒嗒是我的小妹妹,打人了,我会保护扁嗒嗒;蚊帐倒下来了,把扁嗒嗒弄伤了我会安慰她一下,扁嗒嗒回到家一起吃饭,出来扁嗒嗒把饭打翻了,哎呦,她这样不吃饭不对。

 

窗户倒下来了我会安慰扁嗒嗒,窗户又倒下来了,扁嗒嗒哭了,然后我和扁嗒嗒出去玩,扁嗒嗒不想出去玩,外面太热了,扁嗒嗒大声叫着:“救命啊,我掉到河里去了。”

 

小朋友打扁嗒嗒了,我会生气的,扁嗒嗒还会哭,然后我和扁嗒嗒一起回到家了,一起吃晚饭,然后我把扁嗒嗒放到小床上。扁嗒嗒不想睡小床,又跑到大床上来了。

 

扁嗒嗒生气了,我会叫扁嗒嗒不要生气,扁嗒嗒跑开了,我会叫她不要跑开,扁嗒嗒不想坐着小凳子画画,不想吃饭,不想喝水,不想看书,不想剪指甲,不想铺垫子,不想放蚊帐,哎呀,这样不对,我会生气的。

 

打雷了,我会保护扁嗒嗒,又打雷了,我又会保护扁嗒嗒,扁嗒嗒走丢了,不要走丢,坏人会来抓你的。

 

扁嗒嗒想穿大裙子,但是穿不上,我给扁嗒嗒换上小裙子,给自己换上大裙子。

 

扁嗒嗒再也不能去旅行了,因为他眼睛捅坏了,再也不能看东西了。

 

扁嗒嗒和我一起去游泳,突然她不想游泳了,她想回家了。

 

……..

 

以上是关于桐桐与扁嗒嗒“有籍可查”的故事,遵嘱认真帮她记录的同时,我也在关注着这个新现象,因为在我目力所及的“童话世界”里,似乎从来没有听说过扁嗒嗒这个形象,而且,那天中午,我是亲眼看着这个形象从桐桐笔下从无到有诞生出来,而在这之前,桐桐从来没有过这样的“假想伙伴”,不禁有些奇怪:为什么小家伙突然造出这样一个小妹妹呢?在幼儿心理发展过程中,这是一种什么现象呢?这让我突然想起前不久看到的关于“假想伙伴”的资料,遂再度到网上搜索了一下,果然在新浪网的“冯洁育婴工作室”中找到相关内容:

 

目前,科学研究已揭示了幼儿假想伙伴的现象。一般来说,幼儿与假想伙伴的游戏发生在2岁半至6岁之间。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这时幼儿的思维处于前运算阶段,其特点是幼儿开始具有信号功能,产生了表象,可以摆脱动作的束缚,利用表象进行思维。幼儿与假想伙伴的游戏正是利用头脑中伙伴的表象来进行的。这与婴儿与玩具做游戏是同一性质,是幼儿时期的正常现象。

    用智力量表和创造能力量表测验,发现有假想伙伴的幼儿智力较高,并且有创造性。

 

如此看来,桐桐这种看似奇怪的行为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某个年龄阶段幼儿心理的一种正常反应,但这种“新发现”引起了我极大的好奇心,恰好桐桐主动要求我给她记口述日记,我便无形中得到了进一步观察二者关系的机会:扁嗒嗒在桐桐生活中到底扮演着什么角色呢?在不断帮她记录日记的过程中,我渐渐发现了下列事实:

 

首先,尽管关于扁嗒嗒的日记内容五花八门,一个不变的事实却是:桐桐是一直把扁嗒嗒当成小妹妹来照顾和规范的,可以说,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桐桐希望扮演一个“大孩子”甚至“成人”的角色,再联想到她最近动辄念叨的“我长大了”,豁然开朗,原来,小家伙在释放“长大情结”的过程中,由于现实生活中没有真正的小宝宝供她照顾和打理,就假想出了这么一个角色。

 

其次,日记中关于扁嗒嗒的内容十分有意思,有时候一边写着我都一边想笑,因为里面她要借助扁嗒嗒表达的好恶竟然都是她的生活体验,比如,有时候她画画不愿意坐小凳子,她就说扁嗒嗒不愿意坐小凳子,她不喜欢喝水,她就说扁嗒嗒不想喝水,还说扁嗒嗒不想剪指甲,不想铺垫子,不想放蚊帐,其实这是她生活中实在不喜欢做的,于是就把这种喜好投射到扁嗒嗒身上来了,但由于日常生活中我们又常常告诫她应该这样做,于是她又矛盾地加了句评论“哎呀,这样不对,我会生气的。”这类表述突然让我意识到了一个孩子面对自己的喜好和成人规范所做的思想斗争,很庆幸因为扁嗒嗒的存在,她有了宣泄自己内心矛盾的机会。

 

最后,因为扁嗒嗒的存在,桐桐在照看她的过程中还会不时地在头脑上进行一定的创造活动,以便安排各种“活动项目”,比如游泳、吃饭、旅行等等,有时候,这类活动还有一定的情节描述,运用了很多绘本上看来的表达或者生活常识,比如,“救命啊,我掉到河里了”,很有意思,无疑,在这个过程中,桐桐不仅得到了交往的精神满足,也得到了想象力的锻炼。

 

上述层面的考察让我对家里这个“新成员”有了更多的好感,希望小家伙在他的陪伴下成长的更健康更开心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