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桐桐的教养憾事(征文)
(2010-04-19 14:17:09)
标签:
原始反射抚触爬行万婴跟踪小儿推拿育儿 |
分类: 早期教育 |
说说桐桐养育过程中的一些遗憾
----假如教养可以重来(二)
2010-4-19
桐桐出生于2007年7月29日,现在2岁8个月21天了
上篇博文谈了孕娩桐桐期间的一些憾事,下面接着谈小家伙教养过程中的一些遗憾,需要说明的是,这些希望重来的事情,是我个人可控范围内的做法,那些涉及到需要全家统一观念的问题,还有很多很多,比如给孩子买个小游泳池、把母乳喂养进行到底等等,鉴于说了也白说,“重来”也没用,暂略。
一、关注孩子的原始“潜能”
桐桐出生之后不久,前来帮忙照顾她的桐桐三姨就对我说:“姐姐,小妮子好厉害呢,你把手放到她手心里,她就会抓的很牢”,我听了,却没有吃惊,因为当初学幼儿教育时,老师给我们讲过孩子的抓握反射,“本能而已吧”,我对桐桐三姨说。
大约桐桐两个多月的时候,桐桐爸下载了《万婴跟踪》给我看,看到关于新生儿期的一些介绍,我才发现,孩子与生俱来的潜能,要比抓握反射丰富的多,而且颇有开发价值,而我的有限常识,却让我白白错过了许多教育机会!
原来,孩子在出生后的52天之前,不仅会生而具有行走反射、爬行反射、游泳反射、惊跳反射、抓握反射等原始反射,还具有模仿能力、注视与追视能力等社会交往技能,这些原始的潜能,如果不及时加以练习,几个月后就会自然消失,如果及时训练,这种先天的反射就会变成后天的本领。另外,熟练了解孩子的这些原始反射,还有助于我们及早发现孩子可能的神经障碍。
很可惜,当我了解到这些知识的时候,桐桐的原始反射基本都消失了。否则,至少我可以趁小家伙还存在爬行反射时训练一下我最重视的爬行动作呢!
关于新生儿潜能的开发,不再赘述,推荐大家阅读《新生儿能力与潜能开发》一文。原文刊登于《启蒙》2000年第10、11期,此链接为电子版(哎,本来注明了链接,但系统不让发,只好删除,大家自己去找吧呵呵)。
二、坚持给孩子做抚触
时下,抚触作为一种新兴的育儿理念,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我也不例外,早在桐桐出生之前,就在邻居的启发下进行了关注。只是非常可惜的是,由于生产时失血过多,整个月子期间都是严重贫血,一站起来就头晕,以至于桐桐大约一个多月后,我才正式学习小儿抚触技巧,并多次在桐桐洗澡后进行操作,可惜的是,桐桐3个多月时,前来帮我照顾她的桐桐二姨有事回去了,我不得不开始一个人照顾桐桐和兼顾博士论文写作的生活,由于抚触需要大量的准备工作,而我自己笨手笨脚,博士论文又搞的我心不在焉,再后来就是上班,里里外外地瞎忙,一度实践的抚触也就悄无声息地停止了。
考虑到抚触对于剖腹产婴儿来说更为重要,现在想起来非常后悔,虽然0-3岁是抚触的关键期,现在还可以重新开始,但由于小家伙小时候没有习惯这种做法,偶尔有意无意地要操作一下时,小家伙就咯咯笑着左右躲闪了,可以说是无法进行。
哎,假设教养可以重来,这个抚触,一定要认真学习,持之以恒!(附:可供参考的抚触知识和视频链接:新生儿抚触和抚触学习视频。哎,本来注明了链接,但系统不让发,只好删除,大家自己去找吧呵呵)
三、及早介入杜曼闪卡教学
就像我在《杜曼闪卡教学的“坎坷”经历与心得》一文中提及的,有助于右脑开发的杜曼闪卡教学,开始的越早越好,越早,孩子越容易接受,效果也越好,只是很遗憾的是,我接触杜曼教育思想的时候,桐桐已经一岁多了,已经有了小主意的她,已经不吃这一套。后来虽然想了很多办法,也一度得以顺利进行,还是没有坚持到现在。
虽然右脑开发的途径不止杜曼一种,现在想起来还是感觉非常遗憾,假设教养可以重来,我想我会在桐桐出生之后就认真介入,让孩子是每天几分钟的愉快闪卡中体验学习的愉悦、实现右脑开发的目的!
四、适时训练“爬行”技能
与同龄宝宝想比,桐桐的大动作技能却一直比较落后,就拿爬行来说吧,一般来说,孩子8个多月就应该会爬了,桐桐却硬是在会走路之后才慢慢开始爬行。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当然与遗传有着一定关系(我小时候就特别讨厌爬,一直拒爬,会走路后走累了才慢慢学着爬),但也难说我观念的偏颇造成的。
虽然早在桐桐学爬之前,我便看了《万婴跟踪》,明确地知道可以提前训练孩子的行为技能。可是大学期间学过的“爬梯子”试验对我的影响实在太大了,我依旧执着地认为在孩子的生理成熟到来之前,人为的训练事倍功半,不愿意给孩子专门的训练,当然不是一点也没有训练过,只是这种训练始终是有一搭无一搭的,即使桐桐到了爬行关键期仍然拒绝爬行,我也总是归结为棉衣太厚、遗传因素影响之故,不愿意去反思自己的引导工作…..
虽然孩子的各种技能发展总不是齐头并进的,总有强项和弱项,不能期望值太高;虽然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发育节奏,别人的大动作技能进度不是绝对的参考;虽然就桐桐爬行比较迟这件事,我曾经多方考证其确切的影响,并形成了《那些关于“爬”的事儿》一文,基本确认爬行的意义并不想时下宣传的那样强大,现在想起来,还是隐隐有点后悔----如果我当初认真地引导宝贝爬行,则可以少多少可能的遗憾!
五、孩子生病,冷静再冷静
尽管桐桐还没有出生之时,我便通过书本和过来人的经验明白了孩子不可能不生病、大病小病都有个周期,急也急不来,而且孩子是在一次次的病痛中增强抵抗力的,在没有认真学习中医知识和小儿推拿之前,每次遇到桐桐生病,我还是会有种天要塌下来的感觉,到处跑医院,天天看医生,恨不得一下子就把孩子弄好,恨不得自己替孩子生病,结果,恐慌中就失去了基本的判断力,让孩子吃了不少本可以避免的苦头,甚至一岁半那场咳嗽还动用激素输了液………
后来经历的类似场景多了,才慢慢把自己的心态磨平,同时,由于后来跟着樊老师学习了小儿推拿,基本上孩子一发病就可以在初期介入,发展成大病的可能性便少了很多….只是每次回想起原来由于自己的无知和恐慌而让宝贝遭受的苦头,还是分外后悔,我想,假设可以重新来过,遇到孩子生病,我的心态也许就是另外一个样子了。
时间关系,暂时反省到此,顺便总结几点教训,假设教养可以重来,我会:
1、仔细研读《万婴跟踪》和《郑玉巧育儿经》,至少在孩子每个月段到来之前就事先准备,了解孩子每个阶段的发展特点和教养关键,以免错失最佳教养时机。
2、提前学习杜曼教学思想,伺机介入闪卡教学,实现右脑开发的效用最大化。
3、早日拜师学习小儿推拿,让孩子少受庸医之害、低药物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