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孩子的“诅咒”说开去…..
(2010-03-15 17:52:15)
标签:
语言敏感期诅咒育儿 |
分类: 早期教育 |
从孩子的“诅咒”说开去…..
2010-3-15
桐桐出生于2007年7月29日,现在2岁7个月15天了
桐桐妈,您好!
很冒昧地给你邮件。因为学小儿推拿,我找到了你的博客;因为我们都有个年龄相差不是太大的孩子,我收藏了你的博客,经常上来看看,看可爱桐桐的趣事,也学习你育儿的经验。现在我有个困惑,想听听你的意见。
我女儿现在3岁4个月,经常在别人惹了她的时候就说人家坏蛋。我也告诉她很多次,不要这样说不礼貌的话,可以对别人说:我不喜欢你这样。她也知道这样说不好,但下次有谁违反她意愿的时候几乎是不加思索就脱口而出坏蛋。有时和朋友们在一起,她这样说了人家,我会觉得不好意思。我不知道这是不是这个年龄的小孩表达自己不满情绪一个表现?还是通过其他方式让她学会表达自己的不满?带她的奶奶经常觉得我溺爱孩子,舍不得打骂,说小孩一定要有个怕的,打个一两次,怕了下次就会听大人的?我本来是不赞成打孩子的,一直都希望通过讲道理解决的。可是不知道对她该怎么讲才有效?桐桐妈妈给点建议吧。
芊芊妈妈
芊芊妈的邮件,让我再次想到孙瑞雪老师所谓的“诅咒”式语言,愈加觉得有必要专门就这个话题谈一谈,于是在给芊芊妈回了信之后,又忍不住在这里叨唠一下这个话题:
在芊芊妈给的案例中,我觉得芊芊孩子的表现非常正常,因为3、4岁的孩子,正处于语言敏感期中最明显的阶段,其表现之一就是喜欢说一些很厉害、很难听的话,比如,“我要把你从楼上踢下去”、“你真是个大笨蛋”、“我要掐死你”之类的,这就是孙瑞雪老师所说的“诅咒式语言”,而且,由于他们说这类话的初衷时体验语言的力量,大人越是重视她这种表达,反应越剧烈,她用的越来劲,你给她讲道理,她可能也会点头称懂,但下次又可能不自觉地使用上了,这种屡教不改的情况,与孩子的自控力有关,也与心理发展规律的强大性有关---心理发展规律是如此强大,有时候连孩子自己都难以左右呵呵(详见我在前面博文中对孩子“口是心非”行为的解读)。
那么,遇到这种情况,我们应该怎么办呢?我的建议是冷处理为主,当做没听见,让她自讨没趣,孩子也就会慢慢收敛了,因为他们说这类语言的目的,也就是体验语言的力量,当他们发现这种语言其实没有产生什么力量时,就自讨没趣了。所以,这个时候可以放弃打的做法,因为作用不大,甚至会让孩子变本加厉呵呵。根据孙瑞雪老师的提法,这个阶段,几个月就会过去的,不用担心。
有的妈妈可能会担心如此“放任”会让孩子变本加厉或造成其他负面后果,事实上,我觉得如果问题涉及某个敏感期,这样的担心就是多余的,因为既然是敏感期,就是孩子心理发展过程中难以避免的一个阶段,如果不让他们充分地展开这个过程,则他们终究会在后来的发展中进行补偿性的反复,甚至产生对心理健康的负面影响。以我们常见的口腔敏感期为例,孩子在婴幼儿期一般会经历这个喜欢用嘴巴探索世界的时期,如果我们成人因为怕吃进去细菌而阻止这一行为,则孩子在以后的成长过程中迟早会通过咬人、吃手等行为来代偿性地还原这个时期,这个时候再来处理,恐怕就事倍功半了。
那么,如果判断哪些行为应该放任,哪些行为应该及时规范呢,我的认识是:
凡是哪些同龄孩子在某个阶段都可能出现的典型行为,就是敏感期在后面起作用,值得我们宽容对待,反之,那些只是发生在自己孩子身上的非典型行为,则应该认真规范,果断地对他们说“不”。
所以,我们这些当妈妈的,不妨做个有心人,多丰富一下敏感期的知识(推荐孙瑞雪老师的《解读孩子的敏感期》节目),多跟同龄孩子的妈妈交流,多观察一下身边的同龄孩子,这样我们就可以对孩子的行为有更多的预期和心理准备,不会因为某个敏感行为的出现而过于焦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