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理论与实践为何总是相去甚远?
(2010-03-09 13:41:13)
标签:
育儿理论实践差距成长痛育儿 |
分类: 早期教育 |
育儿理论与实践为何总是相去甚远?
我从怀孕就开始看孕儿书籍,一直到现在彤宝贝16个多月了,从未间歇。育儿的理论我能说出一套一套来,可是我越来越发现要想把这些理论付诸实践那可真是太难了!这个周末和彤同呆在一起,简直让我疯狂,这个小家伙让我顿生挫败感,什么理论呀,把它们全抛到九霄云外吧。
周六晚,把彤接回家,买了一包东西,我在厨房准备分类存放时,小彤同也跟了进来,好奇地打开了厨柜。我想随她吧,书上不是说“不要抹杀了孩子的好奇心和创造力”吗?所以她要打开厨柜,我就想让她看好了,她看够了自然就不再好奇,不会再翻了。可就在我往冰箱里放东西的瞬间,彤同把油壶打翻了,花生油洒了一地,这时我还是耐心满满的地拿来卫生纸擦,彤同也还跟没事人似的,继续着她的伟大探索。我还没擦完呢,抬头一看,她已经把酱油全洒在了身上,柜里的瓶瓶罐罐的都被搬到了地上。我这心里的火呀,“噌噌”地就上来了,哪里管得了什么理论呀,那时只想大吼一声。
场景二
彤同最近什么事都要自己干,吃饭也要自个拿着筷子乱戳一气,把饭菜弄得满身、满桌子都是。学了一脑子理论的我当然要满足她了,这是锻炼孩子的自立能力呀,衣服脏了可以洗呀,桌子脏了擦擦就行了。可说起来轻巧,做起来还真没那么容易!今早,她先是拿个玻璃杯要喝水,没几分钟,杯子就“咣”地一声掉地上,摔了个粉碎。我再一次当起了清洁工,小心地扫了一遍又一遍,生怕漏掉一粒渣儿扎了彤的脚。接下来吃蛋羹还是不让喂,自己端着碗整个往嘴里倒,我的手要是碰碰她的碗,她就会奋力推开并大哭。那就由她去吧,可没过两分钟,我忙碌了一早晨做的鸡蛋羹全被扣在了地上,于是我又做起了清洁工。这个事小,可早餐我又得重做。这能不让我抓狂吗?
诸如这样的场景真是不胜枚举,理论在说:要有耐心,不能打宝宝,要给他爱和自由,不能抹杀他的好奇心和创造力……在我的育儿过程中,我也尽量按这些理论去做。但这些理论不像喊口号一样简单,当你工作了一天,劳累了一天,还能有多少耐心去面对宝宝的这些让人抓狂的形为呢?全职妈妈当然就更不用说了!
点评:
彤桐妈所描述的场景相信会让很多妈妈产生共鸣,因为育儿过程中类似让人头疼的难题真是太多太多了,如果处理不当,很容易让人产生挫败感甚至无助感,进而影响为人父母的幸福感受,因此需要认真对待。
那么,类似彤桐妈妈的困惑应该如何解决呢?
一、提供不易“闯祸”的活动环境
彤桐妈显然是个尊重孩子探索意愿和好奇心的好妈妈,应该说这样的理念是值得提倡的,但为了避免发生类似案例中的不愉快,彤桐妈不妨在育儿环境的布置上动点脑筋:凡是具有安全隐患或者不想让孩子碰到的东西,就收放好,反之,凡是暴露在孩子视野里的东西,就是孩子可以触摸的。这样,孩子就可以在剔除了不安全因素和不宜之物的空间里大胆探索而不宜“闯祸”了。如果有的角落不适合孩子探索,比如案例中的厨房,就一定要在孩子动手前先制止孩子,甚至设为孩子活动的禁区。
遇到手头有太多事情需要处理来不及布置环境的情况,不妨试着把事情的重要性排序,比如,在案例中买东西回家这件事上,如果家里没有其他人帮忙,可以把安顿宝宝第一,摆放需要冷冻的物品第二,其他对摆放时间要求不高的物品可以在稍后摆放,这样就不至于太忙乱而出漏子。
二、为“爱和自由”设置底线
“爱和自由”的确是一个非常适合孩子成长的育儿理念,但需要避免的是,妈妈们在实际育儿过程中千万不要把它们理解的太绝对了,特别是对于像彤桐这样行为更多地受自己的兴趣、偏好、情绪甚至本能而非理性支配的低幼儿来说,更需要在时而碰壁的“爱和自由”中明白行为的界限,只有这样,他们才能渐渐学会设身处地,以一种不妨碍他人的方式去行使自己的自由,这是社会化的需要,也是一种成长。也许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英国幼教界才出现了这样的研究结论:完全让孩子自由地成长,并没有太大的好处。
总之,给孩子的“爱和自由”一定要有个底线,至少下列情况下,孩子的行为应该得到规范和限制。
1、当孩子的选择自由会带来健康隐患的时候,比如,大冬天,她坚持要穿一件比较薄的漂亮衣服。
2、当孩子的非原则性要求忽视了他人的感受时,比如,当你累的气喘吁吁时,小家伙却要求你陪她去买冰淇淋。
3、当孩子的行为影响了别人的生活便利时,比如,孩子玩水是件好事,但如果他把水撩的到处都是,让他人无法行走,她的玩水行为就应该被叫停!
三、理解孩子的“成长痛”
成长的结果是令人欣喜的,但过程却往往有点让人懊恼,当妈妈的一定要认识到这一点,比如,在孩子学习“自立”这件事上,虽然强大的成长规律会让孩子自发地出现独立意识,凡事喜欢“自己来”,但为了实现从“独立意识”到“独立行动”的飞跃,孩子需要跨越大小动作的技能障碍,甚至从喜欢包办代替的父母那里争取独立操作的机会,这个过程常常面临着难以顺利掌握技能的挫败感,如果父母再因怕孩子把事情搞糟而不舍得放手,孩子的成长机会和信心也许会被剥夺,甚至因为灰心、烦躁而把事情搞的更糟。
如果妈妈能够对孩子的“成长痛”多一份理解,面对被孩子搞的一片狼藉的餐桌也许就会多一份理解与宽容,行动上也就不会像案例中那样小心翼翼地老想在碗边纠正孩子吃蛋羹的动作而把孩子“惹毛”。其实,在诸如“自立”之类的成长事件上,我们给孩子的环境越是宽松,孩子锻炼自立技能的机会就越多,这个动不动就把事情搞糟的阶段就越容易过去。正所谓“长痛不如短痛”!
四、善于释放“为人母”的压力
作为妈妈的我们,常常会不自觉地陷入这样一个误区,认为妈妈不能在孩子面前表达激烈的情绪,应该说这种想法有着一定的合理性,有助于优化孩子的成长环境,但它却不应该成为绝对的法则,否则,孩子将无法看到妈妈正常的情绪反应,并形成这样一种印象:妈妈没有生气的权利。
只是偶尔在孩子面前发泄情绪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表达方式,不对孩子说些“你再这样我就不喜欢你了!”、“让警察叔叔来抓你!”之类伤害他们安全感的话,根据美国心理学家吉诺特博士的提法,最好以人称代词“我”开头,比如“我很生气,我一再要求关小音响的音量,我的儿子却置若罔闻,我觉得很伤心”,这样,我们既可以表达出愤怒情绪,描述孩子不被许可的行为,又不会辱骂或贬低孩子。
多跟其他妈妈交流也可以有效帮助我们释放压力,因为在交流中,我们将很快发现类似的苦恼不仅仅是我们一个人所有,很多妈妈都面临着同样的困惑,这种“原来大家都一样”的感觉将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我们的挫败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