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好妈妈的四项修炼

(2010-02-10 12:37:53)
标签:

桐桐妈育儿手记

好妈妈

修炼

育儿

分类: 早期教育

好妈妈的四项修炼

   

2010-2-9

桐桐出生于2007729日,现在26个月11天了

 

写这个题目真是有点大言不惭,好像在说自己多么称职一样,实际上无意如此标榜,“好妈妈”只是我努力的一个方向,但在这个过程中,有点小感触和小教训,特写成此文跟大家共勉。

 

 

心态要平

 

XX家的孩子10个月就会说话了,我们都一岁了还不会喊‘爸爸妈妈’,你说急不急?”

XX家的孩子都会背唐诗了,我们这个听都不要听!”

“医生说这个月龄的孩子都该会爬了,我们还没有爬的意思呢!”

…….

恐怕这是妈妈们最常见的苦恼了,每每遇到这些说法,我就忍不住想跟这些妈妈说:孩子没有问题,问题出在我们的心态上。

为什么不能拿这样的心态教养孩子呢?这是因为:

一方面,虽然医院或其他专业机构经常给我们提供这样那样的成长指标,包括哪个月龄应该达到多少体重,掌握多少技能之类的,但所有这一切都不过是个参考值,是当前这个孩子群体的平均值,既然是平均值,就意味着现实生活中的孩子总有高于这个指标的,也有低于这个指标的,并不是说低于这个指标就不正常了,也不是说超过这个指标就超常了,所以,只要我们的孩子精神状态和生理活动正常,就是正常的。

另一方面,具体到个体的孩子身上,他们的各项技能不是等速发展的,总有快的方面和慢的方面,或者说,有的技能可能会超前了,有的技能则可能相对落后,比如,语言能力发展很好的孩子,走路就可能比较晚,舞蹈技能发展的孩子,对涂鸦可能就不那么感冒。因为某段时间范围内,孩子如果在某种技能的学习中投入了过多精力,锻炼另一种技能的机会必然会减少,“失衡”在所难免,而且,很多情况下,孩子学习技能的速度或者对某项知识技能的偏好还可能跟遗传素质有关,急也急不来,所以,我们这些当妈妈的千万要把心态放平,不拿孩子的短板跟别人做横向比较,更不要因此絮叨孩子或当面表达自己的担心,否则,自己容易失意,孩子也会感到压力。

总之,我们养的是自家的孩子,自家孩子的基础才是我们教养的出发点,东家的孩子上美术班了,西家的孩子上舞蹈班了,那都是人家的情况而已,千万不要因为这个就逼着自家的孩子学着学那,除非孩子自己要学----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成长节奏,学会适应自家孩子的成长节奏,才是我们的重点!

 

脸皮要厚

 

当了妈妈后,我们很快就会发现周围充满了育儿专家:坚持母乳喂养,就会有人指画说孩子大了母乳就没营养了;孩子维护自己的所有权而拒绝分享,就会有人说这孩子怎么养的这么自私;孩子见人不敢打招呼,又有人会说这孩子怎么这么不礼貌…….

遇到这种情况,如果我们过于爱面子而按照别人的意志做出反应,则可能违背科学的育儿之道,比如,母乳喂养的优越性已经有了大量的实证研究结果,如果我们屈服于别人的指画而过早放弃,则受影响的就是孩子的健康甚至心理素质。说到这里不禁有点脸红,因为桐桐19个月的时候,我就是屈从于其他家人的压力而放弃了母乳喂养。再比如,两三岁的孩子,由于自我意识的发展,会本能地出现一个不愿意分享的阶段,这个时候,如果我们耻于别人的嘲讽而强迫孩子分享,久而久之,孩子就可能学会了“弃权”,长大后也不敢主张自己的正常权益;再比如,孩子见人不敢打招呼,很可能是性格使然,只要他们的友好写在脸上,我们就不要过分在意别人的评判…….

一句话,我们自己的尊严感固然重要,孩子的成长和发展权更为重要,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建议我们都来做一个“厚脸皮”的妈妈!

 

脑瓜要勤

 

对于幼小的孩子来说,由于他们的表达能力有限,很多时候,当他们有某种需求的时候,并不是直接通过语言表达的,而是通过这样那样的闹腾来唤起我们的注意。所以,作为一个妈妈,遇到孩子无理取闹的时候,一定要先想想:她背后的动机是什么?是不是存在某种没有满足的需求?是不是我们的教养方式有什么失当之处?是不是我们给了他们过多的压力?……等等,比如,孩子突然咬人了,可能并不是孩子突然变皮了,或者存在什么道德缺陷,更大的可能是他在用这种方式来表达某种需求或者某种情绪,很可能是她感觉很喜欢当前被咬的人,只是由于交往技能的局限,还不懂得该如何表达爱意,就下嘴了,遇到这种情况,教孩子表达爱意的交往技能比单纯地制止孩子的咬人行为更容易解决问题,再比如,孩子淘气的时候,有时候并不仅仅是精力无处发泄或者故意搞破坏,而是我们没有拿足够的时间来陪他们,他们不得不以这种方式唤起我们的注意,遇到这种情况,多陪陪孩子要比直接压制他们的捣蛋行为来的更有效!(关于孩子的行为解读,详见咬人等解读孩子行为系列博文,希望对这些行为背后动因的分析能够帮助大家对孩子行为的“复杂性”有个更深入的认识吧)

 

 

情绪要稳

 

孩子是通过感觉跟这个世界互动的,在他们眼里,一个情绪稳定、不急不躁的妈妈是最好的安全屏障,使得他们对这个世界的感知充满了平和的色彩,相反,如果妈妈容易焦虑、急躁或者经常充满其他不良情绪,孩子就可以轻易受到感染感知得到,幼弱的他们出于生存的本能需要,往往会因此担心从妈妈那里得到的爱会受影响,并对周围环境的安全性充满忧虑,使得他们难以专注于自身的成长,甚至容易习得妈妈管理情绪的方式,从而影响自己的情商发展。

说到这里就觉得很惭愧,因为现实中的我就是这么一个不那么善于管理自己情绪的妈妈,在跟桐桐爸沟通的过程中,一难以说服桐桐爸就容易激动,对桐桐的影响真不好,特别是最近发现桐桐对我们的争执表达出“反感”之后,更是感到自己的不称职,这应该是今后我最应注重的一项修炼!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